[发明专利]用于汽车减速的阻力板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68266.4 | 申请日: | 2014-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57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善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善珍 |
主分类号: | B60T1/12 | 分类号: | B60T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雷绍宁 |
地址: | 201821 上海市杨***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汽车 减速 阻力 组件 | ||
1.一种用于汽车减速的阻力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护板(1),所述护板(1)上设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孔(12),两个所述安装孔(12)的中心的连线与汽车(2)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护板(1)与所述汽车(2)的车身底板(21)固定连接;
两个所述安装孔(12)内均固定设置有轴承座(3),两个所述轴承座(3)的轴承孔(31)位于所述护板(1)的上表面(11)的上方且相对设置;
阻力板(4),包括板体(41)和两个安装座(42),所述板体(41)位于所述护板(1)的下方,两个所述安装座(42)固定设置于所述板体(41)的边缘的两端,所述安装座(42)与所述轴承座(3)的轴承孔(31)活动连接,当所述板体(41)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板体(41)与所述护板(1)所构成的开口朝向所述汽车(2)的后方,所述板体(41)与所述护板(1)所成的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90度;
两个所述安装孔(12)之间设置有减速驱动装置(5),所述减速驱动装置(5)包括:支撑架(51)、伺服电机(52)、驱动输出杆(53)和减速机构(54);所述支撑架(51)上设有驱动孔(511)、相对设置的第一杆件传动孔(512)和第二杆件传动孔(513);所述第一杆件传动孔(512)和所述第二杆件传动孔(513)的中心的连线与所述汽车(2)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伺服电机(52)固定于所述支撑架(51)上,所述伺服电机(52)的输出端穿入所述驱动孔(511)中;所述驱动输出杆(53)依次穿入所述第一杆件传动孔(512)和所述第二杆件传动孔(513)中,所述驱动输出杆(5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座(42)固定连接;所述减速机构(54)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架(51)上,所述减速机构(54)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伺服电机(52)和所述驱动输出杆(53)固定连接;
控制单元(7),所述控制单元(7)的刹车信息输入端和驱动信号输出端分别与刹车信息传感器(8)和所述伺服电机(52)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减速的阻力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件传动孔(512)和所述第二杆件传动孔(513)的中心的连线与两个所述安装孔(12)的中心的连线处于同一个垂直平面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汽车减速的阻力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传动组件(6),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输出杆(53)的两侧,所述传动组件(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输出杆(53)和相应的所述安装座(42)固定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6)包括传动杆(61)、第一双联式万向节(62)和第二双联式万向节(63),所述传动杆(6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双联式万向节(62)和所述第二双联式万向节(6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双联式万向节(62)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输出杆(5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双联式万向节(63)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座(4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汽车减速的阻力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42)的一端通过连接轴(91)与所述第二双联式万向节(63)连接,所述安装座(42)的另一端连接转动轴(92),所述转动轴(92)插入与所述轴承座(3)的轴承孔(31)中,且可在相对于所述轴承座(3)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减速的阻力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构(54)包括:主动齿轮(541),套固于所述伺服电机(52)的输出端上;从动齿轮(542),套固于所述驱动输出杆(53)上;中间轴(543),固设于所述支撑架(51)上,位于所述主动齿轮(541)与所述从动齿轮(542)之间;中间齿轮(544),套在所述中间轴(543)上,且可相对所述中间轴(543)转动,所述中间齿轮(544)与所述主动齿轮(541)和所述从动齿轮(542)啮合,所述中间齿轮(544)直径大于所述主动齿轮(541)的直径且小于所述从动齿轮(542)的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善珍,未经张善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826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