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酸热降解和酶解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267463.4 | 申请日: | 2014-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66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 发明(设计)人: | 黄立新;王立亚;杨博;简淑贞;陈宏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B31/04 | 分类号: | C08B31/04;C12P19/16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 地址: |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度 辛烯 琥珀酸 淀粉 降解 制备 方法 | ||
1.一种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酸热降解和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淀粉调浆、酯化反应、中和、脱液洗涤、调浆调酸、酸解反应、连续喷射高温处理、保温处理、中和、脱支酶酶解、脱色、过滤、真空浓缩、喷雾干燥、冷却和包装步骤,具体步骤如下:
(1)调浆、酯化反应、中和:淀粉搅拌加入水中,得到淀粉乳液,浆液的干固物质量浓度为40%~45%(w/w),升温40℃~50℃,用浓度10%(w/w)的碳酸钠溶液调节淀粉乳的pH为8.5~9.5,保持淀粉乳的温度和pH,流加相对淀粉质量1%~8%的辛烯基琥珀酸酐进行反应,酯化时间6~24小时,然后用浓度10%(v/v)的盐酸溶液中和淀粉乳的pH至6.0~6.5;
(2)脱液洗涤、调浆调酸、酸化反应:中和后的乳液用压滤或离心的方法脱除废液,用水洗涤再脱液,滤饼加水调浆,用浓度10%(w/w)的草酸溶液调节乳液pH值,乳液的干固物质量浓度为15%~25%(w/w),升温至45℃~50℃,搅拌进行酸解反应,得到酸解的变性淀粉乳;
(3)连续喷射高温处理、保温处理、中和、脱支酶酶解:以水热器在125℃~130℃对酸解的变性淀粉乳进行3~5分钟的连续喷射高温处理,在90℃~99℃下层流保温1.0~2.5小时;一边添加用胶体磨研磨过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搅拌中和体系至pH为4.9~5.1,一边降温至55℃~57℃,加入相对淀粉质量0.15%~0.25%的脱支酶进行酶解,时间2~4小时,产生更多的具有线状或支叉度低的分子结构的产物;
(4)脱色、过滤:添加相对淀粉质量1.5%~2.0%的活性炭,升温,在80℃下搅拌脱色0.5小时,压滤得到滤清液,过滤时的温度在60℃以上;
(5)浓缩、喷雾干燥、冷却、包装:将滤液真空浓缩至浓度40%~50%(w/w),精滤,滤清液用喷雾干燥器干燥,物料经过20℃~25℃、相对湿度约50%的空气的冷却,至38℃或以下,包装,得到低粘度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酸热降解和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淀粉包括普通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木薯、小麦或马铃薯原淀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酸热降解和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低粘度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产品应用于食品领域时,辛烯基琥珀酸酐的用量比例不能超过相对淀粉质量3.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酸热降解和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当低粘度的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产品应用于食品领域时,辛烯基琥珀酸酐的用量比例为相对淀粉质量的2.8%~3.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酸热降解和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pH值为2.0~2.8;所述酸解反应时间为2.0~4.0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酸热降解和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pH值为2.0~2.4;所述酸解反应时间为3.5~4.0小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酸热降解和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草酸作为变性淀粉酸解水解的催化剂,采用水热器对酸解的变性淀粉乳进行连续喷射高温的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酸热降解和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草酸作为变性淀粉酸解水解的催化剂,用胶体磨研磨过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中和,可形成草酸钙难溶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粘度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的酸热降解和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酶解所用的脱支酶为普鲁兰酶,包括诺维信Promozyme D2和杰能科Optimax L-1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746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