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铜铁色釉及用其制作日用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62570.8 | 申请日: | 2014-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37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林道藩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41/86 | 分类号: | C04B41/86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李志强 |
地址: | 52103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色釉 制作 日用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铜铁色釉及用其制作日用瓷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铜红釉是以含铜物质为着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的红色釉。理论上讲,以氧化铜做发色剂,在还原焰中煅烧,就能得到鲜艳的红色,这就是铜红釉。但自古以来,这种鲜艳红色烧成者极稀,为世所珍。用适当的还原焰煅烧,可以得到美丽的红色,只要略有偏失,还原不完全,或部分氧化,都可能造成发灰、发绿、发黑、或烧失等现象。从考古资料看,我国唐代已开始利用铜烧出红色,山西省交城窑即出白釉红斑器;宋代河南禹县钧窑已大量烧制铜红斑钧釉瓷;元末明初景德镇始烧一色红釉器,其中以明初永乐、宣德的鲜红(又称“霁红”、“祭红”)最著名。明中期铜红釉曾一度失传,改烧矾红。清康熙朝得以恢复,烧成郎窑红,豇豆红等名贵品种。
红色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庄重、高贵、喜庆之色,也是中国陶瓷器上最早使用的颜色之一。但早期的陶器上的红色都是利用原料的自然之色,温度不高,比较容易处理。即便是以后瓷器上的釉上红彩,以铁为呈色剂,红色也不太鲜艳。高温铜红釉则不然,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铜的矿物原料是黑色,碾成粉末呈褐色,而高温的窑火在氧化气氛中能神奇地将之转变成青色和绿色,在还原气氛中形成鲜艳的红色。
古代铜红釉的制作工艺几近失传,近几年,铜红釉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恢复,铜红釉陶瓷制品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生产工艺复杂,成品率较低,因此产量很低,质量优良的制品稀少,市场价格昂贵,还远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铜铁色釉及用其制作日用瓷的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高铜在还原焰气氛下的玻璃体中发色的稳定性,降低生产难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铜铁色釉,包括如下组分和重量配比份数:石英 20~34份,高岭土 5~14份,方解石12~17份,骨粉 0~3份,碳酸钡 2~8份,钠长石30~50份,氧化锡 2~2.5份,氧化铜0.5~0.8份,滑石0~2份,玻璃粉0~4份。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新型铜铁色釉日用瓷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所述新型铜铁色釉配方配好料,放入球磨机内湿球磨24小时,料:球:水=1:1.8-2.1:0.8,细度控制在250目筛筛余≤0.25%,过180~200目筛备用。如施釉采用喷釉工艺时,再加入CMC0.1%研磨2小时,混合均匀后出磨。
釉料在素坯上施釉,釉层厚度控制在0.5-0.7mm,进入窑炉烧制,具体烧制条件为:常温氧化气氛加热,以30~50℃/h的速率缓慢升温到350℃,然后以70~90℃/h的速率升温到900℃,转重还原气氛以60~70℃/h速率烧成到1180℃,再以60℃/h的速率还原烧成,升温到1290℃,保温20min,自然冷却到室温。
釉料中氧化锡对氧化铜的发色起决定性作用,在2-2.5%这个质量百分含量时,采用上述烧成制度得到发色比较饱和的釉面,骨粉在新型铜铁色釉产品中,主要以P2O5产生作用,P2O5有助于氧化铜在玻璃体中的发色,同时会提高釉面光泽度和亮度,提高釉面透明度;钠长石在新型铜铁色釉产品中,主要以Na2O产生作用,Na2O和石英中的CaO、MgO对釉的发色都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起到助溶剂的作用,能够使釉面平整、光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提高铜在还原焰气氛下的玻璃体中发色的稳定性,降低生产难度;
2. 烧制的产品釉面色泽亮丽,发色均匀,光泽度、亮度较好,釉面缺陷少,制品不易流淌粘底,釉面不出现裂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铜铁色釉,包括组分和重量配比份数为石英 22份,高岭土 5份,方解石17份,骨粉3份,碳酸钡 8份,钠长石47份,氧化锡 2.2份,氧化铜0.8份。
按上述配方配好料,放入球磨机内湿球磨24小时左右,料:球:水=1:1.8:0.8,细度控制在250目筛筛余0.25%,过200目筛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松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25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