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轮高架田间作业车后轮轮距调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57079.6 | 申请日: | 2014-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2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王万章;姬少龙;秦伟桦;王建波;朱晨辉;孙建青;种东风;王宝山;王淼森;古冬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61/00 | 分类号: | B62D61/00;B62D61/08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4 | 代理人: | 韩华 |
地址: | 450002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轮 田间 作业 后轮 轮距 调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走式三轮高架田间作业,尤其是涉及三轮高架田间作业车后轮轮距调整系统。
背景技术
玉米、烟草、甘蔗等高秆作物的田间管理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针对高秆作物的田间作业机械有手扶式微耕机,高秆作物喷雾机等。但是这些机械多为独轮和两轮手扶式,工作效率低、稳定性差,劳动强度较大;而三轮或四轮的田间作业车多为机械传动形式,不仅存在机架设计及行车系统结构复杂、安全系数较低、可靠性和适用性差、价格高等的不足,而且多数车辆两后轮的轮距不可调整,因此无法适用于不同行距高秆作物的田间管理作业,同时也不利于田间作业车的道路行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轮高架田间作业车后轮轮距调整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三轮高架田间作业车后轮轮距调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三轮高架田间作业车车架上的后轮支撑横梁,固定在所述后轮支撑横梁两端部的转臂支撑座,所述转臂支撑座分别通过转臂与对应的后轮支撑臂顶部铰接,在两转臂支撑座与对应的后轮支撑臂之间分别铰接有限位拉杆;在所述两转臂与对应的后轮支撑臂之间铰接有转臂拉杆;后轮支撑横梁上铰接有两个轮距调整液压缸,所述两个轮距调整液压缸的活塞杆分别与对应的转臂或后轮支撑臂铰接,所述两个轮距调整液压缸分别通过两联同步分流马达和液压控制阀与车上的工作液压泵相连通;两后轮支撑臂的底部分别固定有后轮液压马达,所述两后轮液压马达的动力输出轴分别通过法兰盘与对应的后轮轮毂固定连接。
本发明优点在于针对高秆作物的三轮高架田间作业车而设计,不仅满足了不同行距高秆作物的行距要求,而且实现了作业车行驶过程中的后轮轮距的无级变换,轮距调整方便可靠,达到满足不同行距高秆作物的机械化作业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参考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两后轮轮距处于最宽状态的参考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两后轮轮距处于最窄状态的参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三轮高架田间作业车后轮轮距调整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三轮高架田间作业车1车架上的后轮支撑横梁2,固定在所述后轮支撑横梁2两端部的转臂支撑座3,所述转臂支撑座3分别通过转臂4与对应的后轮支撑臂5顶部通过转轴相铰接,在两转臂支撑座3与对应的后轮支撑臂5之间分别铰接有限位拉杆6;在所述两转臂4与对应的后轮支撑臂5之间铰接有转臂拉杆7;后轮支撑横梁2上铰接有两个轮距调整液压缸8,所述两个轮距调整液压缸8的活塞杆分别与对应的转臂4铰接,所述两个轮距调整液压缸8分别通过两联同步分流马达9和液压控制阀与车上的工作液压泵相连通;两后轮支撑臂5的底部分别固定有后轮液压马达10,所述两后轮液压马达10的动力输出轴分别通过法兰盘与对应的后轮11轮毂固定连接。
本发明工作时,当车载燃油发动机启动后,车辆进入行驶状态,工作液压泵开始工作,调节液压控制阀控制两个两联同步分流马达9输出相同的液压油量使得两个轮距调整液压缸8的活塞杆同时同步拉伸或收缩,推动对应的转臂4绕转轴转动,在转臂拉杆7和限位拉杆6的限位作用下,后轮支撑臂5通过转动轴随转臂4摆动,进而实现两个后轮11轮距的同步调整,达到三轮高架田间作业车适应不同行距高秆作物的行距要求目的。当三轮高架田间作业车道路行驶时,通过相同的操作使轮距变换到道路行驶状态,即可满足农业机械道路行驶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农业大学,未经河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70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