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钛酸锂介孔单晶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256213.0 | 申请日: | 2014-06-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92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 发明(设计)人: | 江浩;李春忠;陈维纳;丁红梅;邓宗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583 | 分类号: | H01M4/583;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胡红芳 |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钛酸锂介孔单晶 纳米 颗粒 还原 氧化 石墨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地,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涉及一种具有介孔单晶形貌的钛酸锂(Li4Ti5O12)/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较大的能量密度和较长的循环寿命等优点,使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锂离子电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主要是碳材料,但碳材料的工作电位较低(0.2V vs.Li/Li+),在过充电的情况下,碳材料表面易形成锂枝晶从而引发安全问题。寻找更安全、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更好的负极材料,已成为锂离子电池研究的焦点。
近年来,尖晶石Li4Ti5O12作为锂离子电池新型负极材料日益受到重视。作为“零应变性”材料,具有优越的循环稳定性;而且它具有较高的嵌锂电位(1.55V vs.Li/Li+)而不易引起金属锂析出,安全性好。但纯相Li4Ti5O12导电性不佳,导致倍率性能不理想,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目前针对Li4Ti5O12进行改进的方法主要有结构优化和与碳材料复合等。例如,Yu等人(L.Yu,H.B.Wu and X.W.D.Lou,Advanced Materials,2013,25,2296-2300.)用硅球做模板制备出了介孔Li4Ti5O12中空球壳,在20C的充放电倍率下仍保持104mAh g-1的容量。Shen等人(L.Shen,X.Zhang,E.Uchaker,C.Yuan and G.Cao,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12,2,691-698.)将Li4Ti5O12负载在有序介孔碳上得到复合材料,在40C的充放电容量可以达到92.6mAh g-1,与有序介孔碳复合后材料的倍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钛酸锂介孔单晶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设计思路如下:
以水解法制备出TiO2纳米颗粒/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然后利用水热法还原氧化石墨烯,再将其与锂源进行水热锂化反应,洗净后在氩气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制备得到钛酸锂介孔单晶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所制备的复合材料中,Li4Ti5O12纳米颗粒的介孔单晶结构可以显著增加其电化学活性位,而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引入不仅有助于提高Li4Ti5O12纳米颗粒的导电性,还可以防止在锂化过程中纳米颗粒的团聚,保证了复合材料高的电化学活性和高倍率性能。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钛酸锂介孔单晶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具有如下结构:钛酸锂介孔单晶纳米颗粒负载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上;其中,钛酸锂介孔单晶纳米颗粒的直径为30~60nm,介孔孔径分布为2~8nm,重量百分含量为70~95%。
一种钛酸锂介孔单晶纳米颗粒/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制备氧化石墨烯;
(2)将30~100mg步骤(1)得到的氧化石墨烯分散在200~500ml乙醇中,超声分散2~5h,得到分散液,将1~3g钛酸四丁酯与同质量的乙醇混合均匀后滴加到所述分散液中,搅拌20~60min,得到混合溶液;
(3)将1~3g去离子水与同质量的乙醇混合均匀,加入步骤(2)所述的混合溶液,搅拌20~60min,在100℃下回流5~20h,冷却至室温,抽滤,用乙醇多次清洗并收集产物;
(4)将步骤(3)的产物分散在100~200ml去离子水中,在120~200℃水热还原4~20h,离心洗涤冷冻干燥后收集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62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