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导热均热膜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54450.3 | 申请日: | 2014-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0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尤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9/04 | 分类号: | B32B9/04;B32B7/12;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郑莹 |
地址: | 51088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导热 均热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导热均热膜。
背景技术
电子器件,在工作时均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使工作器件的温度升高,形成局部热点,严重影响器件的使用效率和寿命。目前,导热材料在各种工业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热导率的限制,导热均热效果并不理想,限制了器件或者系统的设计。尤其是在微电子产业中,电子电路设计的集成化、小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性能导热均热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传统的导热均热材料多是以金属或者石墨为基础材料进行制造,目前已经不能满足电子产业对于导热均热的需求。
石墨烯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Nature Materials 10,569–581(2011)doi:10.1038/nmat3064),远高于常用的导热材料(铜、铝、银等),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而电阻率只约10-6Ω·cm,比铜或银更低,为目前世上电阻率最小的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烯导热均热膜。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石墨烯导热均热膜,该导热均热膜是将石墨烯薄膜与常规导热均热膜复合在一起形成的。
在所述的导热均热膜中,石墨烯薄膜的厚度为1-10层原子厚度的石墨烯。
所述的导热均热膜中,如果薄膜的总层数大于2层,则石墨烯薄膜与常规导热均热膜交替排列设置。
所述的复合方式为:相邻两层薄膜直接贴附在一起;或者,相邻两层薄膜通过胶层粘合到一起。
所述的石墨烯薄膜为厚度小于10个原子层的石墨烯薄膜。
所述的石墨烯薄膜为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
所述的常规导热均热膜为厚度小于100微米的人造石墨膜、厚度小于100微米的天然石墨膜、厚度小于60微米的铜箔、厚度小于100微米的铝箔、厚度小于100微米的银箔、厚度小于100微米的镍箔、厚度小于10个原子层的石墨烯、以上材料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合金膜、涂覆有以上材料的薄膜中的一种。
所述的胶层为热敏胶、光敏胶、压敏胶、双面胶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胶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石墨烯和常用导热材料相结合,增强复合薄膜的导热均热效果,形成至少两次的均热效果(一层石墨烯薄膜和一层常规导热膜复合的产品),本发明的产品的均热效果远高于现有一般导热材料的导热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石墨烯导热均热膜,该导热均热膜是将石墨烯薄膜与常规导热均热膜复合在一起形成的。
在所述的导热均热膜中,石墨烯薄膜厚度不大于10个原子层厚度;优选的,石墨烯薄膜的厚度为3~10层碳原子厚度。
所述的导热均热膜中,如果薄膜的总层数大于2层,则石墨烯薄膜与常规导热均热膜交替排列设置。
所述的复合方式为:相邻两层薄膜直接贴附在一起;或者,相邻两层薄膜通过胶层粘合到一起。
所述的石墨烯薄膜为厚度小于10个原子层的石墨烯薄膜。
所述的石墨烯薄膜为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
所述的常规导热均热膜为厚度小于100微米的人造石墨膜、厚度小于100微米的天然石墨膜、厚度小于60微米的铜箔、厚度小于100微米的铝箔、厚度小于100微米的银箔、厚度小于100微米的镍箔、厚度小于10个原子层的石墨烯、以上材料中的至少两种形成的合金膜、涂覆有以上材料的薄膜中的一种;优选的,为厚度小于100微米的人造石墨膜、厚度小于100微米的天然石墨膜、厚度小于60微米的铜箔、厚度小于100微米的铝箔、厚度小于100微米的银箔、厚度小于100微米的镍箔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的胶层为热敏胶、光敏胶、压敏胶、双面胶中的至少一种形成的胶层。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厚度小于100微米的人造石墨膜与厚度小于10个原子层的石墨烯薄膜通过直接贴附的方式,即将石墨烯薄膜直接贴附在人造石墨膜上,形成本发明的石墨烯导热均热膜。
如果该导热均热膜中的人造石墨膜直接接触热源时,热源散发的热量通过人造石墨膜的平面方面(定义为XY平面方向)传输,形成第一次均热效果,然后通过Z方向(垂直于XY平面的方向)传输给石墨烯薄膜,在石墨烯薄膜平面方向上形成第二次均热,最终达到增强均热导热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尤特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尤特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44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彩钢夹芯板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SMC超厚模压制品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