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生物质热解炭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253800.4 申请日: 2014-06-10
公开(公告)号: CN104003387A 公开(公告)日: 2014-08-27
发明(设计)人: 张本镔;刘运权 申请(专利权)人: 厦门大学
主分类号: C01B31/12 分类号: C01B31/12
代理公司: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代理人: 马应森
地址: 361005 ***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生物 质热解炭 原料 制备 活性炭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生物质热解炭后处理,特别是涉及一种以生物质热解炭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背景技术

活性炭因其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较高比表面积、高表面活性和多样的表面化学性质而成为广泛使用的高效吸附剂。制作活性炭原料可以是煤、木材、果壳等。在当前资源紧缺、能源吃紧、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资源的循环与清洁利用促使活性炭生产采用的原料向废物再利用方向倾斜,如采用废弃轮胎、木质纤维素类植物的废弃物等。

生物质热解是在一定温度、无氧条件下将生物质液化制取生物油和热解炭的过程。目前,生物油的后处理利用,特别是改性提质方面已做了许多工作,但关于热解炭的利用尚显不足,较常见的是将热解炭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由于热解炭中固定碳及碳元素含量一般都较高,因而是制备活性炭潜在而良好的原料。活性炭的活化方法主要有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两大类。物理活化法一般使用水蒸汽、二氧化碳、空气或它们的混合气等作为活化剂,在750~1100℃的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制得活性炭。比如,Aworn等(Aworn A,Thiravetyan P,Nakbanpote W.Preparation of CO2activated carbon from corncob for monoethylene glycol adsorption[J].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2009.333(1/2/3):19-25.)通过实验发现,CO2活化玉米棒制活性炭的最佳条件是从450~550℃开始加热,到800℃后不再升温,他们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在919~986m2/g。化学活化法一般采用强酸、强碱或盐类等作为活化剂进行活化,活化时将活化剂与原料以一定比例浸渍,在500~900℃的条件下反应1h左右,反应产物经清洗除去活化剂即得到活性炭。Saka等(Saka,C.BET,TG–DTG,FT-IR,SEM,iodine number analysis and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acorn shell by chemical activation with ZnCl2[J].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12,95:21-24.)采用ZnCl2活化法发现在600℃可得到比表面积最高为1289m2/g的活性炭。Reddy等(Reddy K S K,Shoaibi A Al,Srinivasakannan C.A comparis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ctivated carbons by CO and H3PO4activation from date palm pits[J].New Carbon Materials,2012,27(5):344-351.)对比了CO2法与磷酸活化法得到的活性炭产品,发现磷酸活化法可以得到比表面积更高和孔径更大的活性炭,比表面积最高可达725m2/g。由此可见,ZnCl2和H3PO4是两种常用的、较好的化学活化剂,但其在生物质热解炭的活化方面尚报道得不多,因此值得研究与探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生物质热解炭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热解炭清洗,搅拌后静置、沉淀,除去其中所含砂砾,取上层漂浮着的热解炭,烘干;

2)将烘干后的热解炭粉碎;

3)配制化学活化剂溶液,再与步骤2)得到的热解炭混合、搅拌、浸渍,再将浸渍后的混合液烘干,得混合料;

4)将得到的混合料在惰性气体气氛下升温至300~800℃,达到所需活化温度后,通入物理活化剂,得到活性炭半成品;

5)在活性炭半成品中加入盐酸,混合后抽滤,再清洗掉残留的盐酸,烘干后即得活性炭成品。

在步骤1)中,所述清洗可采用清水清洗。

在步骤2)中,所述粉碎,最好过60目筛。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38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