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测汞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252294.7 | 申请日: | 2014-06-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70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 发明(设计)人: | 郝俊;王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郝俊 |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1/28;G01N1/3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1900 上海市宝山区盘***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利用硼氢化钠还原冷汞离子原子来测定汞含量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汞污染,是指人们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因为对汞的处理不力而导致的人体和环境被破坏的现象。元素汞基本无毒,无机汞中的昇汞是剧毒物质,机汞中的苯基汞分解较快,毒性不大,甲基汞进入人体很容易被吸收,不易降解,排泄很慢,特别是容易在脑中积累,毒性最大。
中国是汞生产和使用大国,数据显示2005、2006年,中国汞产量约占全球总汞产量的60%左右,汞需求量约占30%~40%,均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汞排放大国。截止2010年,全球每年人为活动向大气的汞排放量有2000吨,其中中国每年排放汞约500-600吨,占全球汞排放总量的1/4还多。
大气中气态和颗粒态的汞随风飘散,一部分通过湿沉降或干沉降落到地面或水体中。土壤中的汞可挥发进入大气,也可被降水冲洗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中。地面水中的汞一部分由于挥发而进入大气,大部分则沉降进入底泥。底泥中的汞,不论呈何种形态——金属汞、无机汞、有机汞——都会直接或间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甲基汞或二甲基汞。二甲基汞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分解为甲基汞。甲基汞可溶于水,又从底泥回到水中。水生生物摄入的甲基汞,可以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生物放大)。
水生生物摄入的甲基汞,可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受汞污染水体中的鱼,体内甲基汞浓度可比水中高上万倍。通过挥发、溶解、甲基化、沉降、降水冲洗等作用,汞在大气、土壤、水之间不断进行着交换和转移。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离开了水,人类就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对污染水的处理对于人们的生活异常重要。特别是,针对汞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具有重大的影响;故而污水的处理技术发展越来越多。
目前,常用的技术是:冷原子吸收法测汞法,其标准溶液的介质为5%硝酸+0.05%重铬酸钾溶液,以保证汞的标准溶液的稳定。
测定原理是以氯化亚锡作为还原剂,将汞释放成为冷原子汞蒸汽,机体反应方程式如下:
Sn2++8Cl-+2Hg2+=[SnCl6]2-+Hg2Cl2
Sn2++4Cl-+Hg2Cl2=2Hg+[SnCl6]2-
释放出的汞蒸气进入冷原子吸收测汞仪进行测定。
上述的技术方案对含汞的水处理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如:
1、以硝酸+重铬酸钾为介质,汞标准溶液浓度依然会逐渐降低,难以长时间保存,且重铬酸钾为有毒物质。
2、氯化亚锡还原高价汞释放汞蒸气的过程中存在缺陷:
氯化亚锡必须在较低酸度(低于1mol/L)下才有较高的还原效果,但是低酸度易造成氯化亚锡水解沉淀而失去还原能力;当提高酸度保证氯化亚锡不被水解时,氯化亚锡的还原效率又会降低,影响汞蒸汽的释放,使测定结果偏低,不稳定,甚至无法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水测汞方法,其目的是提高测定汞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保证分析检测质量,使操作更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基本解决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测汞方法,包括步骤,
S1:选取标准液介质,该标准液介质包括HCl溶液、重铬酸钾盐酸溶液和酒石酸溶液;其中所述HCl溶液的浓度为0.5mol/L;所述重铬酸钾盐酸溶液由0.56g的K2Cr2O7溶解于30ml水中,加入15ml浓度为35%的盐酸并加水至100ml配置而成;所述酒石酸溶液的浓度为40%;
S2:使用S1步骤中的HCl溶液配置标准贮备液,该标准贮备液包括HgCl2溶液,其浓度为10μg/ml;
S3:选用S2步骤中的标准贮备液为原料配备标准使用液,该标准使用液为HgCl2溶液,其浓度为10ng/ml;
S4:配备NaBH4还原剂溶液,其浓度为0.05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郝俊,未经郝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229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