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钟同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40816.1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90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峰;李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56/00 | 分类号: | H04W56/00;H04W84/18;H04L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2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时钟 同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钟同步方法,属于计算机通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时钟同步技术的研究已成为目前业界的热点。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要依赖所有的传感器节点协作来完成系统的功能,例如节点定位、数据融合、TDMA调度、协同睡眠等,其中都以节点精确地时钟同步为基础。对传统网络来说,时钟同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时间同步协议NTP和GPS。但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不同于传统网络,由于复杂度、功耗、成本、尺寸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时间同步协议NTP和GPS不能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要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设计专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钟同步协议。
现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时钟同步方法,主要可划分为三大类别:1、基于接收者—接收者的同步方法,其具有代表的方法是RBS(Reference Broadcast Synchronization)方法;2、基于发送者—接收者的双向同步方法,其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是Ganeriwal等人提出的TPSN(Timing-Sync Protocol for Sensor Networks)方法和M.L.Sichitiu等人提出的TINY-SYNC/MINI-SYNC方法;3、基于发送者—接收者的单向同步方法,其具有代表性的是FTSP(Flooding Time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目前的同步方法大多是对以上几种方法的改进,而衡量改进后的时钟同步方法优劣的主要指标是时钟同步精度和网络的能量消耗。然而,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导致时间同步存在误差的两个主要来源是信息传输延迟和晶体振荡器频率的不稳定。而本发明能够很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传统时间同步算法的信息传输延迟不确定所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钟同步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时钟同步的精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钟同步方法(简称,TPSN-B),该方法分为层次发现过程和同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层次发现过程;
把具有层次的网络结构看成生成树,假设树的根节点担任时钟源节点,设其层次号为0。根节点广播一个信息包,包含根节点的ID以及层次号,一旦通信范围内的节点收到信息包,将自己的层次级别设置为信息包中层次号加1。接着,这些节点广播新的包含自己的ID和层次号的信息包,接收到的节点以同样的方式设置自己的层次号,以此类推下去,直到整个网络中的节点都建立自己的层级级别。已有层次号的节点再次接收到广播的信息包时,做忽略处理。
步骤2:同步过程;
从根结点开始,相邻层次的两个节点之间交换包含时间戳的信息包,并且在接收节点处对接收时间进行贝叶斯估计,得到更加准确的接收时间,完成相邻层次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同步。
步骤3:重复上述步骤2,直到网络中所有节点完成时钟同步过程。
本发明所述方法步骤2的同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1)假设节点R和S的层次号分别为第k层和k+1层,同步时,上层节点R广播一个时间同步请求信息包,通知S节点做好时间同步的准备。
2)节点S经过一段随机时间的等待后,在T1时刻向节点R发送含有时刻T1的同步信息包。
3)节点R接收到信息包后,使用本地时钟来记录接收时间T2,且对接收时间T2行贝叶斯估计,得到更加准确的接收时间T2':
4)然后节点R以同样的方式在时刻T3向节点S发送一个确认消息,该消息中包含(T1、T2、T3)。
5)节点S在T4时刻用本地时间记录下接收消息的时间T4,并对T4进行贝叶斯估计,得到更加准确的接收时间T4',
6)计算出新的时间偏移Δ':
本发明所述节点根据Δ来调整自己的本地时钟。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很好地解决了同步过程中交换的信息包传输延迟的不确定性问题。
2、本发明能够更好地提高时钟同步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节点层次形成过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相邻层次节点的同步过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08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