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屈服强度≥490MPa建筑用钢及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36669.0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14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范巍;童明伟;张开广;邹德辉;郭斌;刘文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14 | 分类号: | C22C38/14;C22C38/12;C22C33/04;C21D8/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段姣姣 |
地址: | 43008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屈服 强度 490 mpa 建筑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用钢及其生产方法,具体地属于一种屈服强度≥490MPa建筑用钢及生产方法,其特别适用TMCP工艺生产。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关于屈服强度460MPa级别钢有许多报道,经检索:
公开号为CN1537968A的文献,公开了一种屈服强度460MPa级低合金高强度钢板材的制造方法,该发明采用控轧控冷工艺,生产出了屈服强度最高仅为490MPa、屈强比在0.80~0.83的钢板。该发明钢强度富余量不足,抗震性能一般,虽然通过采用高C-Mn设计,达到了降合金的目的,但牺牲了焊接性能,制约了其应用,且该发明钢板的-20℃冲击功值不足100J,低温韧性较差。
公开号为CN102719737A的文献,公开了屈服强度460MPa级正火高强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该发明采用控轧+正火工艺,所生产的钢板强度性能和延伸性能较好,屈强比范围为0.74~0.81,抗震性能良好,但以上性能的获取必须正火,增加了能耗,增加了生产成本,延长了生产周期。该发明钢为了保证低温韧性,加入了大量的Ni,合金成本较高。
公开号为CN102400053A的文献,公开了屈服强度460MPa级建筑结构用钢板及其制造方法,该发明钢C 0.05~0.10%,Si 0.2~0.3%,Mn 1.4~1.6%,P ≤0.015%,Ti 0.015~0.030%,S ≤0.005%,Als 0.015~0.045%, Nb 0.025~0.060%,[O] ≤0.0020%,[N] ≤0.0040%,还含有Cr 0.2~0.4%,Mo 0.10~0.30%,B 0.0010~0.0020%中的一种,余量为Fe及不可避免的夹杂。该发明钢采用控轧控冷工艺,所生产钢板强度较高,屈强比低于0.8,低温冲击性能良好,但延伸率偏低,最高仅为22.5%。该发明钢板炼钢成分控制复杂,操作难度大,并且除了加入Nb和Ti外还需加入Cr、Mo和B中的一种,增加了合金成本。
公开号为CN201210091094.9的文献,公开了V-N微合金化460MPa级厚板及其制造方法,该发明钢采用控轧+淬火工艺,所生产钢板强度较高,屈强比较低,抗震性能良好,低温冲击性能良好,延伸率却一般,且为减少钢板内应力,后期通常还需要进行回火处理,两次热处理过程大大增加了能耗、延长了生产周期。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大量的公共、办公、商务和住宅建筑仍旧以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混凝土结构为主,采用传统方法施工,会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据统计,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达到30公斤/平方米,若算上使用寿命期过后的建筑垃圾数值会更加巨大。与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钢结构建筑是一种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具有节能环保、抗震性能好更安全、钢结构自重轻以及施工工期短等优势,能真正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屈服强度≥480MPa,抗拉强度:600~720MPa,延伸率A≥25%,-20℃KV2≥200J以及优良的抗震性能,即屈强比<0.8,且无需进行热处理的TMCP工艺建筑用钢及生产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的措施:
屈服强度≥490MPa建筑用钢,其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为:C:0.055~0.085%,Si:0.18~0.52%,Mn:1.25~1.60%,P ≤0.020%,S ≤0.012%,Als: 0.015~0.05%, 以及添加Ti:0.010~0.025%或Nb:0.035~0.050%中的一种或复合添加,复合添加应满足Nb+Ti:0.053~0.055%,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同时满足Pcm=C+Si/30+(Mn+Cu+Cr)/20+Ni/60+Mo/15+V/10+5B≤0.18%;1.8≤Nb/Ti≤4.5;金相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且两者的体积比例为3:2~7:3。
生产屈服强度≥490MPa建筑用钢的方法,其步骤:
1)铁水脱硫,控制铁水温度不低于1250℃,[S]≤0.03%;当渣层厚度大于50mm时进行扒渣处理,控制终点[S]≤0.001%;
2)转炉顶底吹炼,并在出钢前后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不低于1min;
3)进行RH真空处理,处理时间不低于15min;
4)进行连铸,采用长水口保护浇铸且Ar封,过热度控制在15~25℃;
5)对铸坯加热并常规保温,均热温度控制在1190~1250℃,控制最高加热温度不超过1320℃,加热速率不低于8min/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66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换挡器总成
- 下一篇:具有粗细铣削结构的齿条钢坯铣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