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维椎间盘镜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35717.4 | 申请日: | 2014-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33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戎利民;舒涛;董健文;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317 | 分类号: | A61B1/317;A61B1/0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合道英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9 | 代理人: | 廉红果 |
地址: | 51062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维 椎间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的椎间盘镜,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可以精确定位手术操作位置,方便手术者学习和手术的三维椎间盘镜。
背景技术
现今脊柱外科技术发展方向为微创化和智能化,在达到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或更好的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手术创伤。椎间盘镜应用于手术治疗腰椎疾患目前在脊柱外科得到广泛的认可,目前研究表明,过去需行传统的经典椎间盘摘除术的腰椎疾患均适应于椎间孔镜手术,两种方法均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而且两者效果相当,两种手术后腰椎疾患再发率和再手术率相当,而椎间盘镜手术对患者的疗效起效更快,手术切口、软组织副损伤更小,患者恢复更快。
然而,目前椎间盘镜手术更为广泛的推广所面临的困难主要在于掌握该技术的学习曲线非常陡峭,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经验,特别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影响手术效果;另外,智能机器人技术已经在脊柱外科领域得到应用,该技术具有更为精准、安全、高效的作用,但是智能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需要克服的困难在于目前系统对深部复杂解剖的精确成像效果欠佳,这样手术者无法通过智能机器人完成复杂精细的手术。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以精确定位手术操作位置,方便手术者学习和手术的三维椎间盘镜,它包括用于植入手术创口内的手术通道,它还包括安装座和三维摄像组件,三维摄像组件通过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手术通道内,以实时获取椎间盘内对应于手术通道伸入端位置的立体图像信号。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安装座包括座体、弹性夹具和螺栓组件,所述弹性夹具的一端连接所述座体,所述螺栓组件安装的螺栓组件的另一端,以将手术通道稳固在弹性夹具之间。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座体的侧壁凹设有与手术通道的外壁形状适配的限位槽,限位槽向下延伸至座体的底端端部,其顶端封闭,座体的顶端对应于限位槽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三维摄像组件的安装孔,所述弹性夹具连接在座体对应于限位槽的一侧,螺栓组件安装在弹性夹具的相对于座体的另一侧。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座体的对应于限位槽的位置形成有横向设置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内套设有定位螺钉,以紧抵住手术通道的外壁。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三维摄像组件包括镜体、摄像组件及成像通道和采光管,所述摄像组件及成像通道位于镜体内,所述采光管固定连接镜体,所述镜体套设在所述安装座的安装孔内。
为了进一步实现本发明,所述摄像组件及成像通道为双通道立体内窥镜,摄像组件及成像通道包括两个独立的成像通道、两个立体内窥镜和两条光纤,所述镜体呈纵向设置,镜体内设置有两个所述成像通道,每一所述成像通道的两端呈开口设置,每个成像通道的底端开口位于镜体的底端端部,每一所述成像通道的中间分别与采光管相通,立体内窥镜分别固定安装在每个成像通道的底端开口位置,光纤分别安装在两个成像通道内,每条光纤的一端连接立体内窥镜,光纤的另一端延伸出成像通道的开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三维摄像组件实施获取椎间盘内的三维立体图像,方便手术者更加直观、清晰的观察手术操作部位,恢复手术者对深度感知的视觉优势,能够更为精准的定位,使解剖更为清晰,手术操作更容易,减少了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2、本发明通过三维的高清视野可以完成复杂程度更高的手术。
3、与其他高新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应用推广所需的应用和维护成本更低,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4、3D摄像应用于脊柱椎间盘镜技术,解决了脊柱外科技术发展微创化和智能化的两大难题,一方面3D高清视觉系统通过恢复外科医生的三维视觉效果,使其更容易掌握脊柱椎间盘镜技术,克服了学习曲线陡峭的问题;另一方面3D高清视觉系统通过精确、逼真的立体定位,使得智能机器人技术能够应用于更复杂的脊柱外科手术,使智能机器人技术与椎间盘镜技术结合成为可能,实现微创化和智能化联合应用于脊柱外科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三维椎间盘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三维摄像组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阐述,其中,本发明的方向以图1为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未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57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高血脂的中药制剂
- 下一篇:一种刺绣织物意匠颜色的图像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