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吸收塔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和吸收塔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34972.7 | 申请日: | 2014-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7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毛河玉;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9/26 | 分类号: | G01N9/26;B01D53/80;B01D53/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吸收塔 浆液 密度 测量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脱硫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吸收塔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和吸收塔系统。
背景技术
吸收塔的浆液密度是整个脱硫系统运行的重要监测点。
现有技术中采用压差法对吸收塔内的浆液密度进行测量。通过测量吸收塔内不同高度间的压力差,得到的是塔内搅拌器、浆液循环泵、氧化风机运行状态下的浆液密度。由于此时吸收塔内的浆液处于悬浮状态(流动状态),因而测量得到的浆液密度不是稳态下的浆液密度,从而使测量结果不准确、测量误差大,进而导致难以判断实际需要的浆液密度值,使测量结果不具有参考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吸收塔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和吸收塔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浆液密度测量误差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吸收塔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包括:测量管路,测量管路与吸收塔连通;进液阀,进液阀设置在测量管路上;检测元件,检测元件设置在测量管路上,用于测量测量管路内的浆液密度。
进一步地,测量管路包括:第一管路,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吸收塔连通,且第一管路的至少一部分水平设置,进液阀设置在第一管路上;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竖直设置,且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的下端连通,检测元件设置在第二管路上。
进一步地,检测元件为多个,多个检测元件沿第二管路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检测元件是压力变送器。
进一步地,浆液密度测量装置还包括排水管,排水管的一端与第二管路的上端连通。
进一步地,浆液密度测量装置还包括排液阀,排液阀设置在测量管路上,且排液阀位于测量管路的相对进液阀远离吸收塔的位置。
进一步地,浆液密度测量装置还包括:进水管,进水管与测量管路连通;开关阀,开关阀设置在进水管上。
进一步地,浆液密度测量装置还包括第一手动阀,第一手动阀设置在测量管路上。
进一步地,浆液密度测量装置还包括控制箱,进液阀和检测元件均与控制箱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吸收塔系统,包括吸收塔,吸收塔系统还包括浆液密度测量装置,浆液密度测量装置是上述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浆液密度测量装置的测量管路与吸收塔连通。
本发明中的测量管路与吸收塔连通,进液阀设置在测量管路上,检测元件设置在测量管路上,用于测量测量管路内的浆液密度。使用本发明中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时,测量管路与吸收塔连通,以使吸收塔内流动的浆液暂存并稳定在测量管路内,从而保证检测元件检测到的浆液密度是浆液稳态情况下的密度,进而保证了浆液密度的测量准确性。由于进液阀设置在测量管路上,因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进液阀,对测量管路的通断状态进行控制,从而对浆液注入时间和浆液注入量进行控制,保证了测量管路内浆液的稳定性,同时保证了测量准确性,有效避免测量误差。本发明中的浆液密度测量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中的吸收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0、测量管路;11、第一管路;12、第二管路;20、吸收塔;30、进液阀;40、检测元件;50、排水管;60、排液阀;70、进水管;80、开关阀;90、第一手动阀;91、第二手动阀;92、第三手动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包头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49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终端
- 下一篇:形成热交换管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