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由有机腈化合物经碱解制得的氨基羧酸盐料液的脱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34018.8 | 申请日: | 2014-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0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吴传隆;郑道敏;秦岭;朱丽利;姚如杰;杨帆;王用贵;李欧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27/40 | 分类号: | C07C227/40;C07C229/08;C07C229/12;C07C22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张琴 |
地址: | 401121 重庆市北***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化合物 经碱解制 氨基 羧酸 盐料液 脱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精细化工领域,涉及一类化工合成料液的脱色方法。
背景技术
氨基羧酸盐化合物可由有机腈化合物经碱解制得,例如,甘氨酸钠可由羟基乙腈与氨水反应制得氨基乙腈,后者再在无机碱作用下发生碱解反应制得。在反应过程中,由于氰基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发生聚合反应生成有色杂质,因此,需要对反应得到的料液进行脱色。脱色方法有很多,如离子交换树脂法、大孔吸附树脂法、活性炭吸附法、膜脱色法、有机溶剂萃取法等。其中,有机溶剂萃取法因上述有色杂质的水溶性好,不能很好地从氨基羧酸盐水溶液中脱除有色杂质,脱色效果较差;离子交换树脂法、大孔吸附树脂法和膜脱色法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脱色效果,但脱色条件比较苛刻,设备投资较大,且树脂和膜的再生会产生大量废水,树脂和膜的更换也会产生难以处理的固废;而活性炭吸附法要想获得较好的脱色效果需要的活性炭量较大,从而产生大量的活性炭固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有机腈化合物经碱解制得的氨基羧酸盐料液的脱色方法,操作简单,脱色效果好,脱色剂用量低,运行成本低,生产安全可靠,而且可以降低氨基羧酸盐在脱色过程中的损失。
经研究,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由有机腈化合物经碱解制得的氨基羧酸盐料液的脱色方法,是向料液中先加入氧化剂进行氧化脱色,再加入活性炭进行吸附脱色。
氧化剂的作用是使料液中容易被氧化的有色杂质氧化而目标产物不被氧化,达到脱色目的。活性炭的作用主要是吸附料液中不能被氧化剂氧化的有色杂质。
进一步,所述氨基羧酸盐为甘氨酸盐、N-甲基甘氨酸盐、N,N-二甲基甘氨酸盐、亚氨基二乙酸二盐、氨三乙酸三盐或乙二胺四乙酸四盐。
优选的,所述氧化剂为双氧水、过氧化钠、过氧化钙、过硫酸氢钾、过氧化钾、过氧化叔丁醇、次氯酸、次氯酸钠、次氯酸钙、次氯酸钾或臭氧。
更优选的,所述氧化剂为双氧水。
优选的,所述双氧水的用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料液的0.1%~5%,双氧水脱色温度控制在60℃~100℃。
更优选的,所述双氧水的用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料液的0.5%~1.5%,双氧水脱色温度控制在80℃~85℃。
优选的,所述活性炭的用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料液的0.05%~2%,活性炭脱色温度控制在40℃~80℃。
更优选的,所述活性炭的用量按质量百分比计为料液的0.1%~0.5%,活性炭脱色温度控制在40℃~60℃。
由有机腈化合物经碱解制得的氨基羧酸盐料液的pH值通常为7~14,在本发明方法中,氨基羧酸盐料液的碱性强弱对脱色无影响。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有机腈化合物经碱解制得的氨基羧酸盐料液的脱色方法,将氧化剂氧化脱色与活性炭吸附脱色相结合,不仅脱色效果好,大大降低了氨基羧酸盐在脱色过程中的损失,而且操作简单,活性炭用量低,运行成本低,生产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颜色呈黑褐色的甘氨酸钠水解料液。
图2为四种脱色方法的效果对比,其中编号2014-03-19A为双氧水脱色,脱色后溶液颜色呈浅绿色;编号2014-03-19B为同时加入双氧水和活性炭脱色,脱色后溶液颜色呈亮黄色;编号2014-03-19C为先加入双氧水后加入活性炭脱色,脱色后溶液颜色呈微黄色;编号2014-03-19D为活性炭脱色,脱色后溶液颜色呈红棕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将质量分数为42%的羟基乙腈水溶液与质量分数为25%的氨水反应,得到氨基乙腈的氨水溶液,后者再与质量分数为50%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发生水解反应,得到甘氨酸钠料液。该料液为黑褐色液体(如图1所示),其中按质量百分比计含甘氨酸钠15%~16%,亚氨基二乙酸二钠(IDA-2Na)1%~2%,氮三乙酸三钠(NTA-3Na)≤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40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力电缆智能接地箱
- 下一篇:一种天桥梯口梁与主梁之间的连接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