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视观看环境的光线强度的检测方法和装置与智能电视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230736.8 | 申请日: | 2014-05-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236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 发明(设计)人: | 秦向明;王辉;梁云毅;陈国瑞;邱伟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尔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海尔多媒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N21/485 | 分类号: | H04N21/485;H04N21/442;G06K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薛峰;刘长江 |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视 观看 环境 光线 强度 检测 方法 装置 智能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视观看环境的光线强度的检测方法和装置与智能电视。其中电视观看环境的光线强度的检测方法包括:获取电视屏幕前预定区域内的环境图像;对环境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得出环境图像包含的人脸图像;利用人脸图像推算得出环境图像中人体所覆盖的区域;对环境图像中人体所覆盖的区域之外的图像进行光线强度计算,以作为电视的亮度调节的参数。本发明的方案由于对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并进一步在计算光线强度时排除了人体在图像中覆盖的面积,因此避免了人体对光线强度的影响,使计算出的光线强度更加符合电视观看环境的实际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视观看环境的光线强度的检测方法和装置与智能电视。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视的图像模式依靠用户自己手动调整。需要用户通过遥控器进入图像调整界面对亮度、对比度、颜色进行相应调整。
然而随着观看节目的时间的不同,环境光线强度不同,造成用户观看节目的感受也不同。因此用户在观看电视时,需要根据环境光亮度来调整电视画面亮度。例如在环境光亮度较高时,用户需要将电视画面的亮度调亮,在环境光亮度较低时,用户需要将电视画面的亮度调低。手动调整的方式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为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根据环境亮度自动调整电视画面亮度的方法,通过在电视机附近设置光线检测装置(例如摄像头等),根据检测到的环境光线强度自动调整电视亮度,调整过程无需用户进行干预。
利用摄像头的拍摄的图像来计算环境光线变化的方法对整体图像进行整体计算,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取点,计算所取到的点的灰度、亮度、饱和度甚至对比度的均值(或加权量化后的均值),从而判断用户所处的环境光线的暗与亮的程度。该方法对于静态或渐变的环境比较有效,然而在光线检测装置受到干扰或波动等影响时,例如光线出现突变的情况下,检测到的光线强度有可能出现偏差,导致不能准确的反映光线变化,导致不能准确调节电视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排除人体对电视观看环境的光线强度的检测的影响。
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得电视画面亮度准确随光线亮度调整,提高用户观看电视的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视观看环境的光线强度的检测方法。该电视观看环境的光线强度的检测方法包括:获取电视屏幕前预定区域内的环境图像;对环境图像进行人脸识别,得出环境图像包含的人脸图像;利用人脸图像推算得出环境图像中人体所覆盖的区域;对环境图像中人体所覆盖的区域之外的图像进行光线强度计算,以作为电视的亮度调节的参数。
可选地,利用人脸图像推算得出环境图像中人体所覆盖的区域包括:根据人脸图像确定人脸在环境图像中的方向和位置;以位置为起始,沿方向在环境图像上叠加预设的人体模型图像;计算人体模型图像在叠加后的环境图像上覆盖的区域。
可选地,在根据人脸图像确定人脸在环境图像中的方向和位置之后还包括:对人脸图像进行分析,得到被拍摄的人的特征信息,其中,特征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以及人脸至电视的距离;根据特征信息建立与人脸匹配的人体模型,以得到人体模型图像。
可选地,在以位置为起始点,沿方向在环境图像上叠加预设的人体模型之后还包括:判断叠加预设的人体模型之后的图像是否超出环境图像的范围;若是,按照环境图像的尺寸对叠加后的图像进行裁剪。
可选地,对环境图像中人体所覆盖的区域之外的图像进行光线强度计算包括:对环境图像中人体所覆盖的区域之外的图像进行均匀取点;计算取到的点的灰度值,并对灰度值进行统计得出光线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尔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海尔多媒体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尔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海尔多媒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07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