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30686.3 | 申请日: | 2014-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9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余煜玺;刘逾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3/00 | 分类号: | C01B33/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ico 微米 陶瓷 十字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米陶瓷,尤其是涉及一种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纳级结构制备是当前应用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技术作为一种很有潜力的自下而上的有序结构组装方法,近20年来已成为纳米制备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嵌段共聚物由热力学上互不相容的链段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这种结构特点导致嵌段共聚物只能发生微观相分离,在介观尺度上形成丰富多彩的有序相形态。这些微观有序相形态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及相对容易的制备方法,通过改变嵌段共聚物的组成、链长、施加外场或改变制备方法等可以使嵌段共聚物通过自组装产生各种高度有序的微观形态。
嵌段共聚物在有机高分子和电化学领域等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及重视,中国专利CN101914191A公开一种多金属氧酸盐—聚合物杂化嵌段共聚物纳米管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CN101244818公开一种以聚氨酯海绵为骨架支体,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为结构导向剂,以高分子前驱体为碳源,以无机硅源等为添加剂,经高温热聚和碳化,制备具有有序连续介孔孔道、高比表面积、大孔体积的介孔高分子、碳材料和复合材料。中国专利CN101059472公开一种水相中组装嵌段共聚物制备金纳米阵列电极的方法,通过在水相中组装聚四乙烯基吡啶-聚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利用阳离子胶束与带负电荷的金纳米粒子间的静电作用制备金纳米阵列电极。该制作方法快速简便,不引入有机溶剂,电极表面可以更新重复使用,降低了成本。虽然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技术作为一种很有潜力的有序结构组装方法,然而将其应用在无机方面却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中国专利CN103073297A公开一种制备过程简单,可以高效地制备SiCO纳米球的方法。而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的制备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
1)将0.8g模板剂F127(PEO106-PPO70-PEO106)溶解在5ml二甲苯溶液中,搅拌后,得混合液A;
2)将0.8g的陶瓷先驱体聚乙烯基硅氮烷溶解在5ml异丙醇中,加入热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搅拌后,得混合液B;
3)将混合液A和混合液B混合,搅拌后,混合液C;
4)将混合液C倒在聚四氟乙烯盘上,在50℃的烘箱中保温,然后130℃交联后,变为淡黄色透明薄膜,取出后脱膜,然后在惰性气氛中热解薄膜,在薄膜表面获得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
在步骤1)中,所述搅拌的时间可为2~4h。
在步骤2)中,所述热交联剂的用量按质量百分比可为聚乙烯基硅氮烷质量的4%;所述加入热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后,最好封口避光;所述搅拌可采用磁力搅拌2~4h。
在步骤3)中,所述混合后最好封口;所述搅拌的时间可为18~36h。
在步骤4)中,保温的时间可为36~96h;所述交联的时间可为30~50min;所述热解的程序可为:以1℃/min升至130℃保温2h,以0.5℃/min升至300℃保温1h,以0.5℃/min升至400℃保温4h,以0.5℃/min升至500℃并保温4h,最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本发明首先将模板剂F127(EO106-PO70-EO106)、陶瓷前驱体聚乙烯基硅氮烷及热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溶解在二甲苯和异丙醇的混合溶液中,获得均匀透明的混合溶液,通过聚乙烯基硅氮烷与结构导线剂的共组装获得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随后进行溶剂蒸发、交联、脱模、高温烧结得到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棱长在1~4μm之间。
本发明提供的制备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制备的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的棱长在1~4μm之间,且稳定性好。
2)本发明制备的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在复合材料以及高温器件设计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本发明采用聚乙烯基硅氮烷与模板剂F127(PEO106-PPO70-PEO106)的共组装的方法制备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其最大优点是设备投资少,操作容易,工艺流程较简单,重复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SiCO微米陶瓷十字架的SEM照片(标尺为1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06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欠压检测功能的报警系统电源电路
- 下一篇: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再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