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置冷却管的泵芯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230523.5 | 申请日: | 2014-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6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 发明(设计)人: | 吴翔;吴辉;徐俊东;汪云;钟志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银龙泵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D29/58 | 分类号: | F04D29/58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 地址: | 2393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置 冷却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泵用配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置冷却管的泵芯。
背景技术
泵芯在不断的旋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此时需要对其进行降温,最佳的降温方法是在叶片上设置冷却管,这样液体会自动到冷却管内,由于液体温度相对叶片较低,因此可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但是由于叶片已经非常的薄,因此传统的加工无法生产相应的叶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3D打印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制造业中,使用3D打印进行生产则可很快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为一种内置冷却管的泵芯,该泵芯的叶片由3D打印制成,叶片内有冷却管,从而可大幅提高泵芯的冷却效果,为达此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置冷却管的泵芯,包括连接轴、叶片、主轴、固定端和冷却通孔,所述泵芯通过连接轴固定在泵内,所述主轴两端有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上有连接轴,所述叶片倾斜固定在主轴的圆柱面上,所述叶片内有2-3个冷却通孔,所述每个叶片相邻的两个冷却通孔通过连接孔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叶片为3D打印技术成型的叶片,由于受宽度和形状等限制,本发明插接式叶片在没有更好的生产方法前只能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成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叶片与主轴中心面的夹角为30°-60°,由于叶片过于倾斜占地较大且强度低。叶片倾斜小效果低下,因此应保证夹角为30°-60°。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叶片厚1-2cm,虑本发明叶片内有通孔,因此叶片不能太薄,故在以上范围内为比较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叶片的冷却通孔的直径为0.5-1.6cm,受到叶片厚度所限插接式叶片的通孔的直径应该在以上范围。
本发明为一种内置冷却管的泵芯,该泵芯叶片内有冷却管,泵芯旋转过程中液体经过叶片,由于液体的温度比叶片温度低,从而可快速对叶片进行降温,待泵芯停止后液体会停留在叶片的冷却管内,也可对叶片进行冷却,通过对泵芯进行改进,可大幅提高泵芯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示意图;
图中的构件为:
1、连接轴; 2、叶片; 3、主轴;
4、固定端; 5、冷却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发明做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为一种内置冷却管的泵芯,该泵芯的叶片由3D打印制成,叶片内有冷却管,从而可大幅提高泵芯的冷却效果。
作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置冷却管的泵芯,包括连接轴1、叶片2、主轴3、固定端4和冷却通孔5,所述泵芯通过连接轴1固定在泵内,所述主轴3两端有固定端4,所述固定端4上有连接轴1,所述叶片2倾斜固定在主轴3的圆柱面上,所述叶片2内有2-3个冷却通孔5,所述每个叶片2相邻的两个冷却通孔5通过连接孔相连。
作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例,本发明提供如图1所示的一种内置冷却管的泵芯,包括连接轴1、叶片2、主轴3、固定端4和冷却通孔5,所述泵芯通过连接轴1固定在泵内,所述主轴3两端有固定端4,所述固定端4上有连接轴1,所述叶片2倾斜固定在主轴3的圆柱面上,所述叶片2厚1-2cm,虑本发明叶片2内有通孔,因此叶片不能太薄,故在以上范围内为比较好,所述叶片2与主轴3中心面的夹角为30°-60°,由于叶片2过于倾斜占地较大且强度低。叶片2倾斜小效果低下,因此应保证夹角为30°-60°,所述叶片2为3D打印技术成型的叶片,由于受宽度和形状等限制,本发明插接式叶片在没有更好的生产方法前只能使用3D打印技术进行成型,所述叶片2内有2-3个冷却通孔5,所述每个叶片2相邻的两个冷却通孔5通过连接孔相连,所述叶片2的冷却通孔5的直径为0.5-1.6cm,受到叶片厚度所限插接式叶片的通孔的直径应该在以上范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任何其他形式的限制,而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银龙泵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银龙泵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05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