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30095.6 | 申请日: | 2014-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91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张芳;赵晨瑞;李显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10 | 分类号: | F16F9/10;F16F9/43;F16F9/32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215 | 代理人: | 王健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硅油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特别是涉及硅油扭振减振器中的惯量环,属于发动机扭振减振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硅油扭振减振器为发动机扭振减振器的一种,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主要起消减发动机曲轴系统扭转振动的作用,同时对发动机曲轴前端噪声的降低和发动机曲轴轴向振动的减少也有一定作用。如图1所示:传统的硅油减振器由壳体1、侧盖2、惯量环3、衬套4、注油螺塞6和硅油构成。由钢板冲压(或通过铸造后加工)而成的减振器壳体1固连在曲轴的前端,侧盖2与减振器壳体1组成密封腔,该密封腔中惯量环3滑套在衬套4上,惯量环3可绕光滑耐磨的减磨衬套4自由转动。传统的惯量环3为圆环状,其两环形端面相互平行,其与密封腔内壁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充满高粘度的硅油液体。当发动机工作,曲轴系统发生扭振时,由于惯量环3转动惯量较大,惯量环3的运动总是滞后于壳体1的运动,两者之间形成相对运动,此时惯量环3和密封腔内壁之间间隙中硅油的粘性阻尼就会消耗振动能量,从而消减曲轴系统扭转振动,提高了曲轴的疲劳寿命,衰减了扭矩波动,减少了发动机的振动、噪音。传统减振器惯量环3与密封腔内壁轴向间隙一般约为0.5毫米~0.7毫米,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惯量环3与密封腔的轴向间隙可能达到0.35毫米左右,此时如果曲轴轴向加速度达到30倍重力加速度以上,则惯量环3与壳体1之间将会因轴向加速度的原因,产生硬接触,摩擦发热,从而导致减振器温升过高,使硅油挥发、结焦而失效。
目前现有硅油扭振减振器种类繁多,但对减振器惯性环进行改进的较少,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3335710U,公开日:2013年12月11日,名称为:“一种硅油减振器”的发明专利所披露的,一种硅油减振器,它包括减振器壳体和与减振器壳体匹配的减振器侧盖,减振器壳体内腔中通过轴承安装有惯性环,惯性环惯性环上设置有弧形储油槽,在不改变与减振器侧盖接触长度的情况下,该弧形储油槽其储油体积增大,从而增加了注入储油槽的硅油量,降低了硅油损坏变质的速度,提高了减振器的寿命。
虽然上述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很好的改善减振器性能、提高减振器使用寿命的技术方案,但上述减振器依然存在如下问题:惯量环与密封腔内壁的轴向间隙不够大,当曲轴轴向加速度较大时,惯量环与密封腔内壁之间可能会因轴向加速度的原因,产生硬接触,摩擦发热,从而快速导致减振器温升过高,使硅油挥发、结焦而失效。此时如果直接增大减振器中惯量环与密封腔内壁轴向间隙,则减振器的刚度和阻尼及其在空间布置上的紧凑性又不能同时得到满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硅油扭振减振器所承受的轴向加速度过大时,惯量环与密封腔内壁易产生硬接触,摩擦发热,从而快速导致减振器温升过高、使硅油结焦而失效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适应较大的轴系轴向加速度,不易摩擦发热使升温过高,且硅油不易结焦的硅油扭振减振器,它的使用可靠性及空间布置的紧凑性均较好,进一步改善减振器的性能,提高减振器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硅油扭振减振器,它包括壳体和与所述壳体相匹配的侧盖,所述壳体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侧盖盖合在该环形凹槽的开口处形成环形密封腔,该环形凹槽的内环侧壁上固定套装着衬套,所述衬套上滑套安装着惯量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惯量环的断面为内圈处厚度大于外圈处厚度的梯形。
进一步的,当所述惯量环的梯形断面的两腰均为斜腰时,其单个斜腰所在的环形端面与密封腔内壁的最小轴向间隙为0.7毫米~0.9毫米,其单个斜腰所在的环形端面与密封腔内壁的最大轴向间隙比最小轴向间隙大0.1毫米~0.4毫米。
进一步的,当所述惯量环的梯形断面为直角梯形时,该直角梯形的斜腰所在的环形端面与密封腔内壁的最小轴向间隙为0.7毫米~0.9毫米,该直角梯形的斜腰所在的环形端面与密封腔内壁的最大轴向间隙比最小轴向间隙大0.1毫米~0.4毫米,该直角梯形的直腰所在的环形端面与密封腔内壁的轴向间隙为0.5毫米~0.7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惯量环的棱均倒圆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00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式搅拌机
- 下一篇:一种带旋转机架的配电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