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过线组件、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26480.3 | 申请日: | 2014-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10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智勇;刘国虬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9/22 | 分类号: | H01R9/22;F04B39/00;F24F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贾玉姣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件 压缩机 具有 空调 室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过线组件、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过线组件包括:端盖,端盖具有容纳腔,容纳腔的一侧敞开以形成开口,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侧壁的过线槽;垫圈,端盖的开口处的端面和垫圈的朝向端盖的端面的其中一个上设有朝向另一个延伸的第一凸筋,端盖的开口处的端面和垫圈的朝向端盖的端面的另一个上设有与第一凸筋相匹配的凹槽,过线槽与垫圈配合以限定出适于电缆通过的过线空间。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压缩机的过线组件,提高了垫圈与端盖之间的密封性,通过在垫圈和端盖相对的端面上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一凸筋和凹槽,使压缩机接线端周围的可燃冷媒保持在安全的浓度以下,进而提高了压缩机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过线组件、压缩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家用空调器主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四大部件,其中压缩机是最核心的部件,相当于心脏。在日常空调器试验装配及维修过程中,常见有压缩机接线端部位出现松动打火、发黑等现象。因此,压缩机接线端子位置的密封保护尤为重要,尤其是使用可燃制冷剂的空调器。
相关技术中的压缩机接线端主要由端盖、定位螺杆、螺母及垫圈、垫片和压缩机线组成。压缩机线是三根线束和套管组成的,线束与套管之间缝隙很大,且套管是软料,形状不规则。现有的压缩机线穿过端盖与橡胶垫之间,压缩机线与端盖的孔间隙很大,且线束与套管之间间隙也很大。对于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调器,一旦发生压缩机周围的管路泄露,可燃制冷剂就会通过上述缝隙进入到压缩接线端,如遇到接线端打火,就会引燃可燃制冷剂,进而引发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密封性好、安全系数高的用于压缩机的过线组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过线组件的压缩机组件。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压缩机组件的空调室外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压缩机的过线组件,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一侧敞开以形成开口,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上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侧壁的过线槽;垫圈,所述垫圈设在所述开口处且所述垫圈上设有中心孔,所述端盖的开口处的端面和所述垫圈的朝向所述端盖的端面的其中一个上设有朝向另一个延伸的第一凸筋,所述端盖的开口处的端面和所述垫圈的朝向所述端盖的端面的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凸筋相匹配的凹槽,所述过线槽的朝向所述垫圈的一侧敞开,且所述过线槽与所述垫圈配合以限定出适于电缆通过的过线空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压缩机的过线组件,通过在垫圈和端盖相对的端面上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一凸筋和凹槽,提高了垫圈与端盖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降低了压缩机外的可燃冷媒渗入到容纳腔内的速度和渗入量,使压缩机接线端周围的可燃冷媒保持在安全的浓度以下,从而有效避免了因接线端处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的可燃冷媒燃烧甚至爆炸,进而提高了压缩机的安全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压缩机的过线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具体地,所述过线槽包括第一配合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配合段相连且所述连接段邻近所述垫圈设置,且在所述容纳腔的周向方向上所述连接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配合段的长度。由此,便于垫圈与端盖配合。
所述垫圈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具有所述中心孔;以及凸台,所述凸台设在所述本体部上且与所述连接段相匹配,所述凸台上设有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凸台的第二配合段,所述第二配合段与所述第一配合段配合以限定出所述过线空间。由此,可以提高过线空间与电缆之间的密封性,有效阻止了可燃冷媒渗入到容纳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未经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648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