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体式墨斗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26407.6 | 申请日: | 2014-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34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武明凯;张宪;王伟;刘天亮;谢清松;黄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印钞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31/02 | 分类号: | B41F3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詹永斌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式 墨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印刷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体式墨斗。
背景技术
墨斗是印刷机上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储存和传递油墨,普通墨斗由墨斗座、墨刀钢片、墨挡板及其它辅件组成,只能用于一种油墨的储存和传递。
由于印品工艺技术要求,有时需要一个墨斗同时储存和传递多种油墨,隔色墨斗就是在普通墨斗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现有隔色墨斗是在普通墨斗中增加隔色片,隔色片在底座和顶杆的作用下,其弧面、下平面分别与墨斗辊外圆、墨刀上端面紧密贴合,将墨斗分隔为若干个互不相通的小墨斗,以分别储存不同油墨。现有隔色墨斗虽然可以满足一个墨斗中同时储存多种油墨的目的,但由于隔色片一直在顶杆的压力下与墨斗辊表面紧密贴合,这样,会导致墨斗辊转动阻力增大,造成传动机构损坏。而隔色片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会导致油墨混色,甚至出现严重的质量事故。在生产实践中,由于生产转产需重新调整隔色墨斗位置,导致转产周期延长2-3天,同时不便于墨车部分的设备保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既能有效防止油墨互窜,又能降低传动机构负载的分体式墨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分体式墨斗,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墨盒底座上的若干小墨斗,每个小墨斗包括隔色座、墨刀以及隔色片,在所述隔色座上分隔为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所述隔色片分别设置在隔色座上、每个相互独立的空间两侧,所述墨刀设置在隔色座上每个相互独立的空间内底部、相邻两个隔色片之间,所述隔色座、墨刀以及隔色片构成相对密闭的油墨储存空间。
本发明所述的分体式墨斗,其所述隔色座下方对应设置有连接座,在所述隔色座底部设置有第一滑槽,在所述连接座上设置有与第一滑槽对应配合的第一滑轨,所述隔色座可相对于连接座沿第一滑轨前后移动,所述连接座底部设置有第二滑槽,在所述墨盒底座上设置有与第二滑槽对应配合的第二滑轨,所述连接座可相对于墨盒底座沿第二滑轨左右移动。
本发明所述的分体式墨斗,其在所述隔色座上、每个墨刀下方分别对应设置有墨量调节机构,所述墨量调节机构通过螺纹机构调节墨刀在隔色座内的位置以控制墨刀与对应墨斗辊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所述的分体式墨斗,其所述墨斗辊包括支撑芯轴以及套接在支撑芯轴上且沿支撑芯轴轴向串联的若干墨斗环,所述若干墨斗环互不相连共同构成墨斗辊的传墨表面,所有墨斗环直径一致,所述墨斗环设置在相邻两个隔色片之间且与其对应的油墨储存空间中的墨刀配合传墨,在传墨过程中,所有墨斗环同时转动且保持相同的转动速度及角度,每个墨斗环与支撑芯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本发明所述的分体式墨斗,其在所述支撑芯轴表面、沿其轴向设置有第一键槽,在所述第一键槽内设置有与之匹配的平键并由连接件固定,在所述墨斗环的孔径内设置有与所述平键配合的第二键槽,所述每个墨斗环可沿支撑芯轴调整轴向位置,在调整到位后由连接件与支撑芯轴固定连接为一体。
本发明所述的分体式墨斗,其所述墨斗环两侧的端面为隔色端面A,所述隔色片端部两侧为与隔色端面A配合的隔色端面B。
本发明所述的分体式墨斗,其所述隔色端面A和隔色端面B均与墨斗环的轴向垂直。
本发明所述的分体式墨斗,其在所述隔色片端部两侧靠近隔色端面B处设置有与对应墨斗环弧面匹配的限位凸台。
本发明由数个封闭式的小墨斗构成,每个小墨斗内安装的墨刀均为独立机构,实现各色序油墨的独立供墨,完全杜绝窜墨的问题,而且出墨量能够单独调节,精确有效且互不干涉,有效保证产品的印刷质量。本发明主要应用于印刷机隔色印刷中一套油墨传递装置同时传递多色油墨的情况,具有油墨传递时防止油墨互窜、降低传动机构负载和墨量调节精准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隔色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中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隔色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墨盒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墨斗辊中支撑芯轴的剖面图。
图8是墨斗辊中墨斗环的剖面图。
图中标记:1为墨盒底座,2为隔色座,3为墨刀,4为隔色片,5为相互独立的空间,6为墨斗辊,7为支撑芯轴,8为墨斗环,9为平键,10为隔色端面A,11为隔色端面B,12为限位凸台,13为连接座,14为第一滑槽,15为第一滑轨,16为第二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印钞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未经成都印钞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64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