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224792.0 | 申请日: | 2014-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32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09 |
| 发明(设计)人: | 傅志强;马帅;洪炀;林矫矫;伍妙梨;陆珂;李浩;朱传刚;韩艳辉;贾秉光;曹晓丹;韩倩;宰金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15/70 | 分类号: | C12N15/70;C12N1/21;C07K14/435;C07K16/18;A61K39/00;A61K38/17;A61P33/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序伦律师事务所 31276 | 代理人: | 周东萍 |
| 地址: | 20024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日本 血吸虫 重组 抗原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在我国南方流行的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是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部分传统疫区(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和部分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生态环境难以有效改变,要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仍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目前针对终末宿主(人、牛、羊等)的主要防治手段是进行药物治疗,吡喹酮是目前唯一一种大规模应用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但不能解决重复感染难题。防治实践表明,由于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难予消灭,家畜传染源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以药物治疗为主的防治策略难予阻断血吸虫病传播,迫切需要开拓防治新途径。加强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与开发,将疫苗的长效预防作用和治疗药物的短效作用相结合,是血吸虫病防治研究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当前我国血防工作的重大需求。
血吸虫尾蚴钻入终末宿主皮肤转变为童虫,移行经过肺脏、肝脏后发育为成虫,并在宿主体内繁殖产卵、长期寄生。血吸虫寄居的血液环境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生理生化环境及营养、激素、信号分子等物质,但也使它直接暴露于宿主的免疫效应因子中,如宿主补体。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防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依赖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级联反应的激活包括3条途径,分别为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经典途径在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发挥作用;替代途径和旁路途径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在感染早期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吸虫尾蚴突破皮肤屏障后就受到宿主免疫应答的攻击,补体反应是宿主最早开始杀伤虫体的免疫应答,在宿主对血吸虫的免疫杀伤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宿主获得性非特异性抗力的机理之一。但是血吸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积累了应对宿主补体系统的适应性,对补体系统的抑制和调节是其免疫逃避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血吸虫在尾蚴阶段对血清补体是非常敏感的,但在尾蚴转变为童虫2-4小时后对血清补体杀伤的敏感性就开始逐渐下降,这表明血吸虫在感染早期就对宿主的补体反应有抑制或调节作用,这种转变可能和血吸虫膜结构变化和体被表膜上的分子有关。现已发现多个血吸虫分子可能和补体免疫调节相关,并且作用于补体反应的多个节点。相关分子在血吸虫调节宿主补体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已有一些报道,研究主要是在曼氏血吸虫中进行的,如TOR、Paramyosin(又名SCIP-1)、DAF(CD55)、m28、Smpi56等分子。
其中TOR(trispanningorphanreceptor,四跨膜孤儿受体),又称CRIT(complementC2receptorinhibitortrispanning),是一种调节补体C2分子的蛋白。首先在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中鉴定得到,因此沿用原名TOR,后发现广泛分布在包括从早期的硬骨鳕鱼到大鼠和人类多种生物,改称CRIT。对CRIT分子的特性和功能研究表明,CRIT分子可在人体造血细胞和许多组织中表达,CRIT分子和C4b分子具有相同的补体C2结合位点。溶血试验说明,CRIT可与C2补体结合阻止C3转化酶形成,从而阻断补体级联反应。HuiKM等研究发现CRIT也可通过其ed1的一段多肽CRIT-H17阻断D因子介导的B因子的裂解从而干扰补体替代途径的激活。研究发现,克氏锥虫Y株和Colombiana株对补体的敏感性差异与其CRIT分子的表达动态相关,CRIT基因过表达的虫体阶段(stationary-phaseepimastigotes短膜型静止期虫体)能抵抗血清补体的裂解作用,而且锥虫CRIT分子能抑制补体经典和凝集素途径的激活效应。后续研究表明,CRIT还可以通过抑制MASP2对C2的裂解,阻止C3转化酶形成,从而抑制凝集素途径激活补体作用。关于血吸虫TOR分子的研究报道见于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1999年JameelM.Inal等首先鉴定了埃及血吸虫ShTOR和曼氏血吸虫SmTOR蛋白分子,研究表明ShTOR是一种新型的三跨膜结构域受体,分布在血吸虫体被表面,在血吸虫童虫期高表达,重组ShTOR可被狒狒辐射尾蚴免疫血清所识别,表明TOR分子是一个有潜力的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关于日本血吸虫SjTOR重组蛋白作为血吸虫疫苗应用的研究报道。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47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扶手安装支架
- 下一篇:拼接式玻璃钢储罐筒体模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