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FINFET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222725.5 | 申请日: | 2014-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4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6 |
| 发明(设计)人: | 江国诚;陈冠霖;王昭雄;刘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恒律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09 | 代理人: | 章社杲,孙征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finfet 结构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FINFET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各种电子部件(例如,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器、电容器等)的集成密度的持续改进,半导体工业已经历了快速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集成密度的这种改进源自最小部件尺寸的重复减小,这允许更多的部件集成到给定区域内。然而,较小的部件尺寸可能导致更多的漏电流。随着近来对更小的电子器件需求的增长,对降低半导体器件的漏电流的需求也已增长。
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场效应晶体管(FET)中,有源区包括漏极、源极、连接在漏极和源极之间的沟道区、以及位于沟道的顶部上的用于控制沟道区的导通和截止状态的栅极。当栅极电压大于阈值电压时,在漏极和源极之间建立导电沟道。因此,允许电子或空穴在漏极和源极之间移动。另一方面,当栅极电压小于阈值电压时,理想地,沟道中断,并且没有在漏极和源极之间流动的电子或空穴。然而,随着半导体器件持续缩小,由于短沟道泄漏效应,栅极不能完全控制沟道区,尤其是沟道区中远离栅极的部分。因此,在半导体器件按比例缩小至深亚30纳米尺寸(deep sub-30nanometer)之后,传统的平面晶体管的相应的短栅极长度可以导致栅极的失效(inability),从而基本上截止了沟道区。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作为有效替代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以进一步降低半导体器件中的漏电流。在FinFET中,有源区包括漏极、沟道区和从半导体衬底的表面处突出的源极,其中FinFET位于半导体衬底上。与鳍相类似,FinFET的有源区在截面图中为矩形形状。此外,FinFET的栅极结构像倒置的U从三侧包围有源区。因此,栅极结构对沟道的控制变得更强。传统的平面晶体管的短沟道泄露效应已降低。从而,当FinFET截止时,栅极结构可以更好地控制沟道以便降低漏电流。
FinFET的鳍的形成可以包括使衬底凹进以形成凹槽、使用介电材料填充凹槽、实施化学机械抛光工艺以去除位于鳍之上的介电材料的过量部分,以及使介电材料的顶层凹进,从而使得凹槽中介电材料的保留部分形成浅沟槽隔离(STI)区。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置,包括:衬底,由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鳍结构,从所述衬底上方突出,其中,所述鳍结构包括:下部,由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中部,由第二半导体材料形成;上部,由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形成,其中,所述上部包括连接在第一源极/漏极区和第二源极/漏极区之间的沟道;和第一碳掺杂层,形成在所述中部和所述上部之间;第二碳掺杂层,形成在所述第一源极/漏极区下面;以及第三碳掺杂层,形成在所述第二源极/漏极区下面。
在上述装置中,还包括:栅极区,环绕所述鳍结构的所述沟道。
在上述装置中,其中:所述第一半导体材料是硅;以及所述第二半导体材料是碳化硅锗(SiGeC)。
在上述装置中,其中:所述第一碳掺杂层由碳化硅(SiC)形成;所述第二碳掺杂层由SiC形成;以及所述第三碳掺杂层由SiC形成。
在上述装置中,其中:所述第二碳掺杂层由碳磷化硅(SiCP)形成;以及所述第三碳掺杂层由SiCP形成。
在上述装置中,其中:所述第一源极/漏极区由磷化硅(SiP)形成;以及所述第二源极/漏极区由SiP形成。
在上述装置中,其中:所述鳍结构的中部包括氧化物外层,其中,所述氧化物外层由SiGeOx形成,其中,x是以原子百分比计的氧组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器件,包括:衬底,包括硅;鳍结构,从所述衬底上方突出,其中,所述鳍结构包括:下部,由硅形成并且由隔离区环绕;中部,由碳化硅锗形成,其中,所述中部由氧化物层包围;上部,由硅形成,其中,所述上部包括沟道;和碳化硅层,形成在所述中部和所述上部之间;第一源极/漏极区,包括第一磷化硅区和在所述第一磷化硅区下面形成的第一碳化硅层;以及第二源极/漏极区,包括第二磷化硅区和在所述第二磷化硅区下面形成的第二碳化硅层。
在上述器件中,其中:所述第一源极/漏极区的厚度在从约30nm至约50nm的范围内;以及所述第二源极/漏极区的厚度在从约30nm至约50nm的范围内。
在上述器件中,其中:所述氧化物层包括SiGeOx,其中,x是以原子百分比计的氧组分。
在上述器件中,其中:所述碳化硅层的厚度在从约5nm至约15nm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27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装置
- 下一篇:沟槽式功率金氧半场效晶体管与其制造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