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扩音用的号角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22212.4 | 申请日: | 2014-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10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6 |
发明(设计)人: | 苏新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新平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思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15 | 代理人: | 李杰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土***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扩音 号角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扩音用的号角系统,包括:具有音源入口与音源出口的壳体、组装于所述壳体内具有音圈及振膜的驱动器、及固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保持适当间距的第一导波装置,以及具有顶部及相对底部的第二导波装置,其中所述驱动器的振膜由传导面及相位面所构成,且所述相位面朝向第二收容室,能将辐射状声波传递,另所述第一导波装置包含具有复数整波路径的导引件,能将所述相位面所传递辐射状声波,经由所述整波路径整波成同心的多层弧状音源,所述第二导波装置与所述壳体间所形成的导波路径,能将整波成同心的多层弧状音源汇集,并由所述壳体的音源出口以线性音源传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扩音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扩音用的号角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大型活动现场扩音的传送质量非常重要,否则不但无法清楚听到扩音的内容,更会形成刺耳的噪音。现有用于大型活动现场的高音传输设备,通过分布于几个角落的数个号角(喇叭)来提升扩音的效率,以便让声音能够以高音从不同角度作较大范围的覆盖,并让听众能够舒适的听到内容。现有高音号角传输主要将声音先经过驱动器,透过驱动器将所发出声音转换成声波,声波再沿着号角汇集由点状音源转换弧状音源,最后再转换成不具有干涉作用的线性音源,从而解决弧状音源因传输过程声波间相位差所形成干涉作用。整个声波的转换过程请参见图1及图2,所述高音驱动器100接收声音之后,通过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的音圈120及振膜110转换成声波,并通过所述振膜110将声波130经由第一开口210与号角200的菱形波导件500衔接,此时的声波130在菱形波导件500的上尖端a-a处被汇集成点状音源,所述点状音源再沿所述菱形波导件500上段并顺着与所述壳体200的内壁间的空间,逐渐转换为弧状音源(参见图2b-b、c-c、d-d、e-e),接着弧状弧状音源继续沿所述菱形波导件500下段,将弧状弧状音源逐渐汇集至截面为细条状的第二开口220,而转换为线性音源(参见图2f-f、g-g、h-h、i-i、j-j),所转换的线性音源可以使得所传输的声波相互的间无相位差,而不会产生干涉作用,能够将声音在大范围传输。
但是,上述现有驱动器100为避免声波被扩散,因此必须透过弧形音圈120的设置先汇集成点状音源,且所述点状音源又必须透过菱形波导件500上下段对称式设置与壳体200间所形成的整波路径,有效将点状音源在既定空间内逐渐转换成线性音源,其间不但音源的转换距离长、转换效率较差,且,驱动器100外接组合于壳体200的型式,体积大携带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扩音用的号角系统,所述号角系统能够直接将声音由弧状弧状音源转换成线性音源,让声波在传输过程相互间无相位差,而不会产生干涉作用,以达到声功率传递距离与范围增加的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扩音用的号角系统,所述号角统具有一壳体,其一端具有音源入口,并于相对的另一端具有音源出口,且相对于所述音源入口设有第一收容室,相对于所述音源出口设有第二收容室;所述号角系统设有组装于所述音源入口的驱动器,所述驱动器具有音圈及振膜,所述振膜由与所述音圈接触的传导面及能够提供辐射状声波的相位面所构成,且所述相位面朝向所述第二收容室将辐射状声波传递。
本发明扩音用的号角系统具有与所述振膜的相位面接触的第一导波装置,所述第一导波装置包含具有复数整波路径的导引件,每一整波路径具有导入口及导出口,每一导入口相互间设有间距,而每一导出口则紧邻并列在一平面上,通过所述导入口将所述振膜的相位面所传递辐射状声波,经由所述整波路径,再由所述导出口整波成同心的多层弧状音源。
进一步,所述导引件由不同尺寸相互套置的锥状环体组成,每一锥状环体相对于所述导入口设有第一开口,相对于所述导出口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等锥状环体套置后使所述等第一开口相互保持间距,并与所述振膜的相位面接触,而所述等第二开口则并列在一平面上,如是,所述等锥状环体相互之间自所述第一开口至第二开口即共同形成复数整波路径,以便提供辐射状声波进行整波成同心的多层弧状音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新平,未经苏新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22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