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荧光粉、一种发光材料混合物和一种发光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21601.5 | 申请日: | 201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633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04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赵昆;李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1/80 | 分类号: | C09K11/80;H01L33/5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124 | 代理人: | 刘世平 |
地址: | 61173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粉 发光 材料 混合物 | ||
本发明是原申请号为CN201080065355.9、原申请日为2010年7月9日、原发明名称为白光LED照明装置的分案申请,优先权号为CN201010123249.3,其中,所述原申请是基于国际申请号PCT/CN2010/075081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发明专利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ED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白光LED、由蓝色余辉发光材料和黄色发光材料构成的荧光粉和发光材料和混合物。
背景技术
目前,LED用于照明、显示和背光源等领域,并以其节能、耐用、无污染等优点作为最有希望的下一代照明方式而引起广泛的重视。实现白光LED有多种方案,其中采用蓝光LED芯片和黄色荧光粉组合来实现白光发射是当前制备白光LED最为成熟的技术方案。1967年《Appl.Phys.Lett.》第11卷第53页报道了发光材料Y3Al5O12:Ce3+,该材料具有黄色发光,最强发光波长在550纳米,寿命小于100纳秒。1997年《Appl.Phys.A》第64期417页报道了利用Y3Al5O12:Ce3+的黄色发光和蓝光氨化嫁实现了LED白光发射,此技术是当前制备白光LED最为成熟的技术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随着工作中器件温度的升高,蓝光LED芯片和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都会下降,而且荧光粉的发光强度下降更为显著,这就影响LED的使用。传统LED都用直流电做为驱动能源,然而目前不论是家庭、工商业或公共用电,大多以交流电的方式提供,因此在使用LED作为照明等用途时必须附带整流变压器将交流/直流转换,才能确保LED的正常运作。但在交流/直流转换的过程中,有高达15~30%的电力耗损,同时转换设备成本也很可观,在安装上也费工费时, 效率不高。CNl00464111C公布了一种利用不同发光颜色的LED芯片并联在交流电源中的交流LED灯,主要描述不同颜色的LED芯片在一起构成白光,及其具体电路,如红、绿和蓝色发光芯片,而没有涉及发光粉。美国专利US7,489,086B2公布了一种交流LED驱动装置及使用它的照明器件。该专利也着重于电路的组成,面对发光粉未见创新报道,仍然是使用传统Y3Al5O12:Ce3+发光粉。
关于发光粉的改进,中国专利CN101118935A公开了白光LED及其照明装置。该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具有发光效率高、显色性好和蓄光性的白光LED。其具有以下技术特征:包括紫光、紫外或蓝光的LED芯片及形成于所述LED芯片的发光面上,并由在所述紫光、紫外或蓝光激发下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红色荧光粉、绿色荧光粉和选择蓝绿色荧光粉、橙(或黄)色荧光粉中至少一种荧光粉构成的荧光粉层,所述荧光粉可以由双组份荧光粉组成,一个组分具有蓄光性,另一组分具有非蓄光性。但是该发明完全未涉及在交流电下使用的LED,更未提到频闪、发热的问题。
中国专利CN101052254B公开了驱动LED发光的方法。该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LED发光的方法,电源经脉冲发生装置产生具有一定占空比的超额定脉冲电流,所述超额定脉冲电流的频率为1KHz至1GHz,该超额定脉冲电流驱动LED间隔、超亮度发光,间隔的频率达到一定的高频,人的眼睛识别到的是连续的发光。该发明的技术手段是使脉冲电流间隔的频率达到一定高频(1KHz至1GHz),目的是利用人眼的视觉暂留的生理现象使得人的肉眼无法识别发光器件的波动。在此种情况下虽然人眼无法识别脉冲发光的波动性,但实际上LED依然是在脉冲波动光下进行工作。对于采用几十至几百赫兹的脉冲电流,如何才能达到白光LED照明装置不产生频闪,采用什么样组分的发光涂层能克服脉冲电供电时,当电流周期变化时,造成的光输出不稳定,频闪对眼睛的伤害,这些是不可预知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频闪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216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