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银硅藻土抗菌滤芯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15058.8 | 申请日: | 2014-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43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瑞;刘朝军;刘玉桂;沈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朝晖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39/14 | 分类号: | B01D39/14;B01J20/20;B01J20/30;C02F1/28;C02F1/00;C02F1/50;A01N59/16;A01N25/08;A01P1/00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33233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硅藻土 抗菌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活用水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纳米银硅藻土抗菌滤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家用净水滤芯作为饮水净化设备之一,常用活性炭滤芯来吸附水中的有机物、胶体物质,而细菌则能以吸附了有机物杂质的活性炭滤芯为碳源大量繁殖,这样不仅危害后续的净水膜功能,而且给水质安全留下隐患。
硅藻土属于天然硅质沉积岩,储量相当丰富,具有发达且排列规律的微孔结构,孔径一般为0.1~0.3μm之间,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和过滤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制糖、酿酒、制药行业的除浊除菌助滤剂。将硅藻土与烧结助剂烧结成型后,仍然保持有多孔结构,孔径在0.1~1μm,能有效吸附和过滤水中的细菌和颗粒物。
硅藻土的多孔结构和表面含有大量的硅羟基Si-OH有利于将银离子吸附到内部的孔结构中或表面,在碱性条件下银离子生成氢氧化银或银氨络合离子,煅烧后成为粒径在25~100nm的纳米银,对被硅藻土滤芯吸附和拦截的多种细菌能够产生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可以充分保护后续活性炭滤芯以及净水膜的功能,延长滤芯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纳米银硅藻土抗菌滤芯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纳米银硅藻土抗菌滤芯,其制作组分和重量配比为:硅藻土60%~75%,致孔剂2%~10%,烧结助剂7%~20%,粘结剂3%~10%,水8%~25%,其中所述致孔剂为植物淀粉、植物纤维、炭粉、氯化钠、氯化铵、氯化钾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烧结助剂为高岭土、蛭石粉、氧化铝粉、膨润土、石英粉、蒙脱土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粘结剂为羧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所述制作组分中还含有0.1%~0.8%重量配比的增塑剂,增塑剂选用乙二醇或丙三醇。
上述纳米银硅藻土抗菌滤芯的制备方法为:(1)提纯精处理硅藻土;(2)载银处理经步骤(1)提纯精处理所得的硅藻土;(3)按比例称取各原料;(4)混合并研磨固相的各原料,研磨至D50=1~10μm;(5)用液相原料混炼步骤(4)研磨过的原料;(6)陈腐处理4h~6h步骤(5)所得的产物;(7)将陈腐处理过的原料压铸或挤压成滤芯毛坯;(8)干燥滤芯毛坯;(9)烧结滤芯毛坯,制得纳米银硅藻土抗菌滤芯。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具体为:用2%~10%浓度的盐酸或硝酸或硫酸浸泡酸溶硅藻土1h~3h,过滤后用清水洗至近中性,于80℃~100℃干燥,于600℃~800℃煅烧1h~2h。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具体为:用硝酸银溶液浸渍提纯精处理过的硅藻土,硝酸银用量为硅藻土质量的0.16%~0.5%,经充分吸附和离子交换后,搅拌并滴加氨水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过量至3%~5%,陈化0.5h~2h后过滤洗涤,将固体物于100℃干燥,于400℃~600℃煅烧1h。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8)具体为:自然干燥2h~3h,于45℃干燥1h,于60℃干燥1h,于80℃干燥1h,于105℃干燥1h。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9)具体为:0~300℃以1~2℃/min升温速率烧结,300~800℃以3~5℃/min升温速率烧结,800~1050℃以1~2℃/min升温速率烧结,在1050℃时保温2h~5h。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2)中,用于载银处理硅藻土的硝酸银溶液浓度为0.3~0.5g/L,制得纳米银硅藻土抗菌滤芯中纳米银的附载量为0.1%~0.3%。
本发明应用硅藻土的多孔结构而具有良好的过滤吸附性能,将其附载纳米银烧结成型后应用于生活用水除菌除浊,不仅能保证水质微生物安全,而且为后续净水膜功能发挥提供安全保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朝晖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朝晖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50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