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源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14539.7 | 申请日: | 2014-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08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利德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新同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76 | 代理人: | 杨胜军 |
地址: | 510730 广东省广州市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组。
背景技术
诸如发光二极管、白炽灯泡、荧光灯管、省电灯泡、卤素灯等发光元件在制作完成时,会有其特定的发光光形,而这些发光光形未必都能够符合使用者的需求。然而,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发展出来诸多可以改变光形的光学元件,例如透镜、导光板、各种具有微结构的光学膜片等。
在各种光源模组中,侧边入光式光源模组是利用导光板将配置于导光板侧边所发出的光导引至导光板的正面,进而提供面光源。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侧边入光式光源模组的发光元件已有从冷阴极荧光灯管改成发光二极管的趋势。此外,为了满足使用者对高色彩饱和度的显示画面的需求,近来更有采用激光二极管作为光源模组的发光元件的情形。
然而,由于激光二极管的发光角度比发光二极管窄,因此导光板靠近激光二极管的区域容易有亮度不均匀的现象,例如此区域中位于激光二极管的正前方的部分会较亮,而此区域中位于相邻两激光二极管之间的部分则会较暗,此即业界通称的热点(hot spot)现象。
中国台湾专利公开第201122961A1号揭露光学触控显示装置。中国台湾专利第I355541号揭露一种导光板。中国台湾专利第M288385号揭露一种背光模组。中国台湾专利第M332863号揭露一种导光板。中国台湾专利第I306966号揭露一种背光模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其可有效解决热点现象。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光源模组,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一第一导光板、多个第二发光元件及一第二导光板。第一导光板包括一第一入光面、多个邻接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区域、多个配置于这些第一区域中的第一散射微结构、多个邻接第一入光面的第二区域及多个配置于这些第二区域中的第二散射微结构。这些第一发光元件排列于第一入光面的一侧,这些第一区域分别正对这些第一发光元件,且这些第二区域分别位于相邻两第一发光元件之间。第二导光板配置于第一导光板上方,且包括至少一第二入光面、一相邻于第二入光面且位于第一入光面上方的第一侧面、多个邻接第一侧面的第三区域、多个位于这些第三区域中的第三散射微结构、多个邻接第一侧面的第四区域及多个位于这些第四区域中的第四散射微结构。这些第二发光元件配置于第二入光面的一侧,这些第三区域分别位于这些第一区域的正上方,且这些第四区域分别位于这些第二区域的正上方。在每一第一区域中的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小于在每一第二区域中的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且在每一第三区域中的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大于在每一第四区域中的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平均数量密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还包括面向第二导光板的一第一表面及背对第二导光板的一第二表面,第二导光板还包括背对第一导光板的一第三表面及面向第一导光板的一第四表面。第一入光面连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二入光面连接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且第一侧面连接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第一散射微结构与第二散射微结构位于第二表面,且第三散射微结构与第四散射微结构位于第四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第一条状凹陷,位于第一表面。第二导光板还包括多个第二条状凹陷,位于第三表面。这些第一条状凹陷的延伸方向不同于这些第二条状凹陷的延伸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条状凹陷沿着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一条状凹陷沿着一第二方向排列。每一第二条状凹陷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且这些第二条状凹陷沿着第一方向排列,且第一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二方向。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实质上平行于第一入光面,且第二方向实质上垂直于第一入光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这些第一条状凹陷与这些第二条状凹陷的每一者为一V形沟槽或一圆弧形沟槽。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每一第一发光元件为一激光二极管,且每一第二发光元件为一发光二极管。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板具有一第二侧面,第二侧面相对于第一入光面,第二导光板具有一第三侧面,第三侧面相对于第一侧面。这些第一散射微结构与这些第二散射微结构的尺寸从靠近第一入光面的一侧往第二侧面的方向递增,且这些第三散射微结构与这些第四散射微结构的尺寸从靠近第一侧面的一侧往第三侧面的方向递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未经广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45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半导体照明设备
- 下一篇: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