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全桥逆变电路的非对称频率调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12285.5 | 申请日: | 2014-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6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向勇;毕闯;胡金刚;侯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5387 | 分类号: | H02M7/5387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李顺德;王睿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全桥逆变 电路 对称 频率 调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电路技术,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全桥逆变电路的非对称频率调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感应加热电源的应用中,传统的电压型全桥逆变调功的做法是对称调频调功,当逆变的开关频率从设备固有谐振频率增加时,设备的输出功率会减小。调频调功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当加在固定负载上的功率越低时,开关频率就需要越高,功率因数和效率也就越低。现有的解决方法如移相调功和脉冲密度调功等控制方法的操作相当复杂,移相调功在输出较低功率时滞后臂的效率较差,脉冲密度调功具有噪音大,加热不均匀的问题。斩波调功可以解决各负载下的功率输出问题,但是斩波调功需要增加很多额外的设备,使控制变得更为复杂,增加了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全桥逆变电路的控制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全桥逆变左右桥臂对称控制的方式。目的是解决传统的对称控制方式在较低的输出功率时对开关频率要求较高的问题,使得系统工作于较低的输出功率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较高的效率。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全桥逆变电路的非对称频率调制方法。用传统的对称控制方式控制全桥电路工作在谐振态时,电路输出最大功率。随着对称控制方式的开关频率不断增加,当输出功率低于25%的谐振态功率时,效率下降了很多,此时控制方式转为非对称频率调制方法来控制全桥逆变,可达到较高的效率,全桥电路具体组成如下:
采用逆导型IGBT开关管S1、S2、S3、S4构成全桥逆变电路,全桥逆变电路接电源电压Vd,其中S1和S2相连构成左桥臂,S3和S4相连构成右桥臂,左桥臂依次通过电感L、电阻R和电容C与右桥臂连接;具体为:S1和S3的集电极接电源电压Vd的正极;S1的发射极接S2的集电极;S1的发射极依次通过电感L、电阻R和电容C接S3的发射极;S3的发射极接S4的集电极;S2的发射极和S4的发射极接电源电压Vd的负极,其中每只逆导型IGBT由IGBT开关管S和集成在内部的反并联二极管D组成,开关管S1、S2、S3、S4的驱动信号分别为Vg1、Vg2、Vg3、Vg4。采用非对称频率调制方法的该全桥逆变电路用于输出低于25%的最大功率,所述非对称频率调制方法为:
假设该全桥逆变电路一个工作周期内工作模式切换点分别为时刻T0、T1、T2和T3,则每个工作周期内包括:
a.T0时刻,S2和S3关断,S1和S4打开;电路的工作状态如附图3所示,电源电压Vd施加在LRC串联电路上,RLC电路工作在有源衰减谐振状态。
b.T1时刻,S1关断,S2打开;电路的工作状态如附图4所示,电源电压Vd未施加在LRC串联电路上,LRC串联电路上工作在无源衰减谐振状态。
c.T2时刻,S2和S4关断,S1和S3打开;电路的工作状态如附图5所示,电源电压Vd未施加在LRC串联电路上,LRC串联电路上工作在无源衰减谐振状态,同b。
d.T3时刻,S1关断,S2打开,电路的工作状态如附图6所示,电源电压Vd反向施加在LRC串联电路上,LRC串联电路工作在有源衰减谐振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右桥臂的开关频率是左桥臂的一半,可显著减小右桥臂的开关损耗,左桥臂的开关频率从固有频率逐渐增加时,设备的输出功率从最大功率的25%减小。在相同的输出功率下,非对称控制的效率比对称控制的效率高出很多。
附图说明
图1为全桥逆变电路的电路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非对称频率调制法全桥谐振电路的开关序列图;
图3为时刻T0-T1时间段内电路的工作状态;
图4为时刻T1-T2时间段内电路的工作状态;
图5为时刻T2-T3时间段内电路的工作状态;
图6为时刻T3-T4时间段内电路的工作状态;
图7为非对称频率调制法调功和传统的调频调功的效率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22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抽油机传动系统盘带装置
- 下一篇:逆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