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束辐照法合成氧化亚铜/石墨烯光催化复合纳米材料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212031.3 | 申请日: | 2014-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8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 发明(设计)人: | 程伶俐;黄大弘;王宇佳;阮仲英;焦正;丁国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J23/72 | 分类号: | B01J23/72;B01J37/34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束 辐照 合成 氧化亚铜 石墨 光催化 复合 纳米 材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电子束辐照合成方法,特别适合于制备光催化材料,属纳米无机化合物光催化材料制造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半导体光催化剂是30多年来光催化领域研制与开发的重点。以TiO2为代表的光催化剂具有价廉、无毒、化学稳定性好的优点,但只能被紫外光激发,而紫外光只占太阳光的4%左右,对清洁能源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严重阻碍了光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因而开发新型的能利用占太阳能54%以上的可见光的催化剂,是当前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所需。
Cu2O是一种万能的半导体,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由于它具有 2.0-2.2 eV狭窄的带隙宽度和适当的能级位置,Cu2O被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与传统的光催化剂例如TiO2和ZnO相比,Cu2O利用太阳光的范围已延伸到可见光谱,这使得它更适合可见光光催化。而且,与其它窄带隙的半导体如金属硫化物相比,Cu2O具有毒性低和成本低的特性,使它具有大规模的应用前景。但Cu2O作为光催化剂,其量子效率并不高,在实际使用上仍不理想。
目前发现由于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独特的二维sp2杂化碳原子骨架共轭体系结构,其被广泛引入作为光催化材料的基质。石墨烯具有巨大的理论比表面积值(2600 m2/g)与纳米颗粒表面提供足够的接触,有效的电子交互产生高的光电反应。另外,一个原子的厚度,石墨烯展现出高的透明度,有利于捕获被辐射的光。在光照下,半导体中激发的电子通过界面到达石墨烯通过界面和共轭体系稳定,延迟电子空穴对的重组,因此,光催化活性得到提高。考虑到Cu2O和石墨烯的固有特性,本发明设计合成具有较高光催化活性的Cu2O/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然而这些材料一般采用固相法、电沉积法和微乳液法等,存在工艺复杂、制备时间长、成本高、性能较差等缺点。用g射线辐射法辐照技术制备纳米材料是一种新颖的方法,但也会产生放射性废物,且工艺流程为间歇式,不能连续生产等缺点。因此开发一种工艺简单、易于控制的光催化材料制备方法,是研究高性能光催化材料领域人士所要克服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易于控制的氧化亚铜/石墨烯光催化复合纳米材料的电子束辐照合成方法。
本发明一种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的电子束辐照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 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量可溶性铜盐,即硝酸铜或氯化铜,将其溶于蒸馏水中,配置成0.05 mol/L - 0.1 mol/L的铜盐溶液;向其中加入适量石墨烯,石墨烯浓度与铜离子浓度比为1:1~2:1,将此混合溶液置于超声振荡器中振荡5~10分钟,使溶液混合均匀;
b. 将上述混合溶液升温至60 oC~100 oC,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碱溶液(PH值在9~12之间),调节混合溶液PH值至7.5~9.0;并置于磁力搅拌器中搅拌10~30分钟,使溶液混合均匀;
c. 然后将所述混合均匀的溶液置于密封反应釜中,于80 oC~120 oC恒温反应4 h~8 h;
d. 将上述反应完成后的混合溶液置于特殊密封容器中,放置于2.5MeV、40mA的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辐照下进行辐照处理,其辐照剂量为50~500 KGy;
e. 然后用乙醇洗涤上述经辐照的反应生成物,再用蒸馏水清洗,并用高速离心机离心分离,反复多次,以去除其中未反应的离子;
f. 将离心分离所得固体物放在真空冷冻干燥箱中干燥,干燥时间为4~8小时;干燥后即得黑色粉末状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纳米材料。
由于本发明是通过在水溶液中混匀石墨烯、铜离子及弱碱溶液,使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然后水解后复合在石墨烯片层上生成氧化铜/石墨烯初始产物,再将该初始产物辐照,使其还原生成氧化亚铜/石墨烯。此方法制备的氧化亚铜的颗粒尺寸小于现有技术以球磨方法所获得的颗粒,且均匀度也更优。这就意味着本发明的产物将具有更大的反应面积,在相同的光催化反应条件下,具有更大的反应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20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