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11946.2 | 申请日: | 2014-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3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谢东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市众和固体废物回收处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9 | 代理人: | 丁秀华 |
地址: | 215151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废水处理 系统 及其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废水就是以有机污染物为主的废水,有机废水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危害比较大。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食品加工和造纸等工业废水中,都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木质素等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以悬浮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污水中,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而分解,在其分解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因而被称为耗氧污染物,这种污染物可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会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水中溶解氧一旦耗尽,有机物就会开始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氨和硫醇等难闻气味,使水质恶化。
目前国家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污水的产生必然是越来越多的,如何处理这些污水就成了一个社会难题。现有技术中,对有机废水的处理效率低下,无法大批量处理,无法实现持续高效的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处理效率高,能大批量处理有机废水的有机废水处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贮存有机废水并提供有机废水进料的集水池;与集水池连接,并用于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反应池;与氧化反应池连接,并用于调节废水pH值的第一pH调节池;与第一pH调节池连接,并用于去除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色差的微电解反应池;以及在该微电解池之后依次连接的混合池、第二pH调节池、慢混池、沉淀池、中间池和SBR池。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所述有机废水处理系统还包括加药装置,该加药装置包括分别与所述氧化反应池连接的酸加药部件、硫酸亚铁加药部件、双氧水加药部件、碱加药部件、以及絮凝剂加药部件。
所述酸加药部件还与所述第一pH调节池连接。
所述碱加药部件还与所述第二pH调节池连接。
所述絮凝剂加药部件还与所述慢混池连接。
还包括污泥池,该污泥池通过排污泵分别与所述氧化反应池、沉淀池、以及SBR池连接。
一种利用所述有机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化学氧化:抽取所述集水池内的有机废水进入所述氧化反应池内,并依次加入酸、硫酸亚铁、双氧水、碱以及絮凝剂,有机废水发生化学氧化反应;2)微电解:步骤1)处理过的有机废水经过所述第一pH调节池被调节至酸性后进入所述微电解反应池,有机废水发生微电解反应,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被打断变为小分子有机物;3)混凝沉淀:步骤2)微电解反应池出水,经过所述混合池被通入空气后,输送至所述第二pH调节池调节pH值至碱性,再输送至所述慢混池,添加絮凝剂后进入沉淀池沉淀,沉淀反应后的废水自流至所述中间池;4)生物处理:将步骤3)中间池内的废水输送至所述SBR池,在该SBR池内采用好氧生物吸附分解有机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将其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使其化学需氧量达到最低;5)排放。
所述氧化反应池内添加的酸为硫酸,碱为石灰。
所述步骤2)的第一pH调节池内添加硫酸,调节有机废水pH值至3~3.5。
所述步骤3)的第二pH调节池内添加石灰,调节有机废水pH值至7~8。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揭示了一套有机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了依次连接的集水池、氧化反应池、第一pH调节池、微电解反应池、混合池、第二pH调节池、慢混池、沉淀池、中间池和SBR池,采用的反应步骤有氧化反应、微电解反应、混凝沉淀和生物处理,利用上述一整套设备和方法处理后的有机废水更加清洁,同时处理量更大,适合大批量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应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有机废水处理系统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市众和固体废物回收处理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市众和固体废物回收处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19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