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品深度脱水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10965.3 | 申请日: | 2014-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0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强;卢浩;许萧;王朝阳;杨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G33/06 | 分类号: | C10G33/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胡红芳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品 深度 脱水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油品深度脱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含微量水的油品通过流体整流器进行整流,使流体在流体流动的径向截面实现均匀分布;所述油品中微量水的浓度不大于1000mg/L,所述微量水的水滴粒径为0.1~30μm,操作温度为5~99℃;
(2)经整流后的含微量水油品均匀进入亲水疏油性纤维和亲油疏水性纤维交错编织的X形编织层,在所述X形编织层中进行微量水滴的捕获、聚结长大及微量油包水形式乳化液的破乳、分离,该过程结束后水滴粒径长大至10~50μm;
(3)经步骤(2)聚结分离后的油品进入波纹强化分离层进行水滴的快速长大和分离,经该过程后油品含水量降为200mg/L以内;
(4)经步骤(3)分离后的油品在出口前进入亲水疏油纤维和亲油疏水纤维的Ω形编织层,在所述Ω形编织层中对油品中未分离的分散水滴和乳化水滴进行深度补集分离,经该过程后油品中含水量降为20mg/L以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整流器为一多孔均布的开孔厚板,所述孔为圆孔或方形孔,开孔率大于等于6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的所述X形编织层中亲水疏油性纤维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5度至60度,所述X形纤维编织层为1块或者多块地充满整个流体流动的截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X形编织层中相邻两根亲油疏水性纤维的间距a是相邻两根亲水疏油性纤维的间距b的1~3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波纹强化分离层采用的是亲水性材料,其中波纹板的间距为5~25mm,波谷处开有直径5~10mm的圆孔,所述圆孔之间的间距为50~30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的所述Ω形编织层中亲水疏油性纤维与亲油疏水性纤维的数量比例为3:2~7:1,所述Ω形编织层的面积为流体流动截面面积的30~80%且位于流体流动的上部截面;所述Ω形编织层是预先把亲水疏油性纤维与亲油疏水性纤维各自排列为Ω形状后交错编织而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整个过程中油品脱水的压力损失为0.005~0.05MPa。
8.一种实现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壳体、油品入口、流体整流器、纤维聚结分离层、波纹强化分离层、纤维聚结补集层、水包及净化油相出口;
其中,所述油品入口在所述壳体的上部一端,所述净化油相出口在所述壳体的上部另一端;所述水包在所述壳体的下部,该水包与所述净化油相出口相对或稍有偏差地相对设置,所述水包具有液面计,所述水包的底部设有水相出口;流体整流器、纤维聚结分离层、波纹强化分离层、纤维聚结补集层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依次互不相连地排列,其中,所述流体整流器靠近所述油品入口,所述纤维聚结补集层的面积为流体流动截面面积的30~80%且处于流体流动的上部截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是卧式圆形罐,或卧式长方体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聚结分离层是亲油疏水纤维和亲水疏油纤维进行编织形成的X形编织层,其中亲水疏油性纤维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5度至60度;并且,相邻两根亲油疏水性纤维的间距a是相邻两根亲水疏油性纤维的间距b的1~3倍;
所述纤维聚结补集层是亲水疏油性纤维和亲油疏水性纤维进行编织形成的Ω形编织层,其中亲水疏油性纤维与亲油疏水性纤维的数量比例为3:2~7: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096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明架双勾式T型龙骨天花
- 下一篇:一种曲轴正时齿轮装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