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生触感反馈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09027.1 | 申请日: | 2014-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55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杜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13 | 代理人: | 马敬,项京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生 触感 反馈 方法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感反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产生触感反馈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触感反馈是一种设备通过触感对用户的操作进行反馈的技术。比如,当用户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上点击相应菜单时,设备会在内置马达带动下产生振动,从而用户可以知道设备已经接收到操作指令。触感反馈在用户驾车或者其他不便观察的情况下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现有的触感反馈技术中,以内置马达为振源带动整个设备振动,导致能量消耗较大,且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产生触感反馈方法和设备。
根据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产生触感反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包括所述用户身体的一第一部位的第一媒介向所述第一部位接触的一物体发送一第一机械波;
响应于所述用户身体的一第二部位接触所述物体的一目标位置,通过一第二媒介向所述物体发送用于与所述第一机械波在所述目标位置处形成一触感信号的一第二机械波,所述第二媒介包括所述用户身体的所述第二部位。
根据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产生触感反馈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所述用户身体的一第一部位接触一物体的一目标位置,通过包括所述第一部位的第一媒介向所述物体发送一第一机械波;
通过一第二媒介向所述物体发送用于与所述第一机械波在所述目标位置处形成一触感信号的一第二机械波,所述第二媒介包括与所述物体相接触的所述用户身体的一第二部位。
根据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产生触感反馈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一第一发送模块,用于通过包括所述用户身体的一第一部位的第一媒介向所述第一部位接触的一物体发送一第一机械波;
一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用户身体的一第二部位接触所述物体的一目标位置,通过一第二媒介向所述物体发送用于与所述第一机械波在所述目标位置处形成一触感信号的一第二机械波,所述第二媒介包括所述用户身体的所述第二部位。
根据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产生触感反馈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一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用户身体的一第一部位接触一物体的一目标位置,通过包括所述第一部位的第一媒介向所述物体发送一第一机械波;
一第二发送模块,用于通过一第二媒介向所述物体发送用于与所述第一机械波在所述目标位置处形成一触感信号的一第二机械波,所述第二媒介包括与所述物体相接触的所述用户身体的一第二部位。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方法和设备,形成的触感信号的源头在所述目标位置处,从而以较小的能量消耗就能对用户形成有效的触感反馈,并且避免了整个物体振动对用户造成的不良体验。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产生触感反馈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b是所述第一机械波和所述第二机械波的幅度相等时叠加得到的机械波的波形图;
图1c是所述第一机械波和所述第二机械波的幅度比例为1:2时叠加得到的机械波的波形图;
图1d是所述第一机械波和所述第二机械波的幅度比例为1:10时叠加得到的机械波的波形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20的细化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S120的细化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所述产生触感反馈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产生触感反馈的设备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产生触感反馈的设备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产生触感反馈的设备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所述产生触感反馈的设备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产生触感反馈的设备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产生触感反馈的设备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所述产生触感反馈的设备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产生触感反馈的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90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