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除尘及自然通风功能的散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08701.4 | 申请日: | 2014-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8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吕阳;许豪伦;蔡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3/28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除尘 自然通风 功能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供热供暖、空气洁净与太阳能利用领域,涉及了一种具有除尘及自然通风功能的散热装置,特别是基于热压和风压诱导空气浮升流动,结合惯性碰撞、重力除尘、接触阻留的除尘机理,提出了冬季具有净化室外空气并诱导空气流入室内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营造健康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日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建筑通风是保证室内空气环境品质的重要方式。然而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的要求,现代建筑往往通过增加其结构的气密性以提高其保温性能,从而导致空气交换次数减少,室内空气品质逐步恶化。现在大部分商用建筑装配较高能源消耗率的空调系统,由此造成大量的建筑物能耗消耗,长期停留在空调建筑中,虽然免除了过高或过低环境带来的热不舒适性,但是封闭的室内空气条件改变了人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热适应性,由此产生了病态建筑综合症,从而影响了人体健康。因此,不节能、不环保、不健康的建筑室内空气环境维持手段亟须改进。若能研制出一种具有除尘及自然通风功能的散热装置,使得该装置在冬季同时具有向室内输送处理后的新风和加热新风的功能,那么这种散热装置将会在寒冷地区广泛的应用。
经检索发现:“一种新型暖气散热装置”(申请号:201320341255.5)公开了一种包括对流散热器,以及罩在对流散热器外面的暖气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流散热器包括无缝对流管,以及套在无缝对流管且与无缝对流管紧密连接的固定套管,固定套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散热翅。该新型暖气内散热翅的高度不高于暖气罩上的出风口的最下方,形成的对流通道的高度不高于暖气罩上的出风口的最下方,保证了暖气对流换热。该专利增加了冬季室内的换热效果,但是不能够增加封闭室内环境的换气次数,使得冬季室内空气品质逐步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除尘及自然通风功能的散热装置,解决了冬季因室内换气次数减少而造成室内空气品质恶化的问题,同时减少了建筑室内机械通风及空调能耗,实现了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室内环境维持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除尘及自然通风功能的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由室外新风诱导部分A与室内空气处理部分B组成;
室外新风诱导部分A包括双层中空玻璃3、窗框15、自攻钉16、发泡胶11、密封胶25、刚附架17、土建二次装饰层14、尼龙胀锚螺栓12、遮阳板26、室外进风口18、玻璃空腔19、太阳能集热板13、竖直墙体风道7、水平墙体风道20。双层中空玻璃3与太阳能集热器13中间的空间为玻璃空腔19,遮阳板26位于玻璃空腔19的上下左右侧,室外送风口18位于左右两侧遮阳板26的底部。
室内空气处理部分B包括下述三种方式:
A、风机10、室内送风管道24、风阀5与室内送风箱2相连接;
B、空气过滤器9、室内送风管道24、风机10、风阀5与室内送风箱2连接;
C、室内送风管道24、风机10、风阀5、灰斗8与室内送风箱2相连接。
所述室外新风诱导部分A中包含双层中空玻璃3、窗框15、自攻钉16、发泡胶11、密封胶25、刚附架17、土建二次装饰层14、尼龙胀锚螺栓12、遮阳板26、室外进风口18、玻璃空腔19、太阳能集热板13、竖直墙体风道7、水平墙体风道20。双层中空玻璃3置于窗框15内,窗框15通过刚附架17间接固定于混凝土墙体4,尼龙胀锚螺栓12将刚附架17与混凝土墙体4连接。首先在刚附架17的周围抹入土建二次装饰层14,窗框15与土建二次装饰层14间填充发泡胶11,外侧用密封胶25密封。太阳能集热板13接受太阳辐射后,加热玻璃空腔19内的空气,所诱导的空气受热压和风压作用从位于玻璃空腔19两侧的室外进风口18流入玻璃空腔19内。专利中涉及了两种将玻璃空腔19内预热的室外新风送入室内空气处理部分B中的方式,通过竖直墙体风道7、水平墙体风道20送入预热新风,或通过水平墙体风道20送入预热新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87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