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域治理用颗粒材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08548.5 | 申请日: | 2014-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1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品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品 |
主分类号: | C02F3/00 | 分类号: | C02F3/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域 治理 颗粒 材料 及其 制备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体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域治理用颗粒材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湖泊内的污泥是水体净化过程中产生的遗物。它是一种含有多种有害成份的酸性物质的集结体,在存量较少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对水体造成太多危害,还像一层超细的膜一样,能够阻止湖水渗漏。但目前湖泊中大量污泥的存在却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主要的治理方法有以下3种:(1)国内大都采用清淤挖泥方法,机械人工成本巨大,因只是一种一时的减量,不能控制过后的反复。且清淤时水体污染严重,并不能改变淤泥的定期量的积累。清下的淤泥的去处也是一个相当的难题。(2)化学原理治理比较常见的是熟石灰治底。但其化学特性有效期短,并没有理想的治水的物理性质。(3)覆砂法,将天然沙粒或小石子铺压在淤泥之上来封堵抑制淤泥对水体的循环污染。由于只是物理性的覆盖,并且砂石的比重大于淤泥,铺撒中易造成底泥上翻,减弱覆砂效果。而且不能有效抑制淤泥的持续堆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域治理用颗粒材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该颗粒材料的粒径在5cm以下,多微细孔、较轻、透气透水,可以吸收和抑制水域底部淤泥溶解出的硫化氢、磷酸盐和氨氮,降解水中有机物,净化水质并形成良好的微生物环境及水底动植物的生物环境,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廉,具备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域治理用颗粒材料的原料组分:粉煤灰70-90%、水泥5-20%、粘土2-10%,生物酶10-100ppm,水15-30%,其中粉煤灰、水泥和粘土的质量百分数之和为100%。
所述的生物酶为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脂肪酶中的一种或多种。
按原料配比称量各原料组分,混合均匀,通过造粒机制得粒径为5cm以下的颗粒。
所述的水域治理用颗粒材料均匀地铺撒在需要治理的水域的相应水底的淤泥之上及淤泥易堆积的区域。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
(1)本发明产品原料主要为发电厂的废料,在能够治理水环境的同时也消除了废料粉煤灰的堆积对土地的占有和对环境的破坏。
(2)本发明使用产品免烧从而大大减轻制造成本节约能源。成品比重控制在1.5-1.8,保证能够铺在淤泥之上并不轻易被水流带走。
(3)使用本发明能够取代大多数传统的耗财耗时耗力,产生二次污染并不能控制再发的清淤工程,也节约了清淤下来的污泥处理和堆放。
(4)使用本发明能够取代使用资源日益减少并开采破坏环境的天然砂、天然石子的覆砂工程。保护资源并节约成本。并且在环境治理上在物理和生化学面上也全面优于天然砂石。
(5)颗粒材料的粒径在5cm以下,多微细孔、较轻、透气透水,可以吸收和抑制水域底部淤泥溶解出的硫化氢、磷酸盐和氨氮,降解水中有机物,净化水质并形成良好的微生物环境及水底动植物的生物环境,制备工艺简单,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廉,具备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水域治理用颗粒材料的原料组分:粉煤灰75%、水泥15%、粘土10%,生物酶30ppm,水30%。
所述的生物酶为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的复合酶。
按原料配比称量各原料组分,混合均匀,通过造粒机制得粒径为5cm以下的颗粒。
应用效果
河底淤泥NH4-N的溶出速度 mg/m2·day
河底淤泥的PO4-P溶出速度 mg/m2·day
河口取泥测试
硫化氢离子浓度变化对照 mg/L (1日中平均值)
近海底
海底贫氧环境下,生物生态受到破坏,实验区旨在利用造粒物的铺撒恢复和改善海底的生物环境、促进生态的恢复。下表中的数据为在实验区和未处理区各两处底生生物个体调查(实施2年后)的结果,单位是 个数/m2,即每平方米各种生物的单个数量统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品,未经李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85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