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汞污染水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04880.4 | 申请日: | 2014-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06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孙静亚;童相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染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汞污染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随着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以含汞废水的治理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化工行业含汞废水的排放标准进一步提高,目前的除汞工艺不能稳定满足排放要求(0.005mg/L),含汞废水的处理方法急需改进。
传统的含汞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金属还原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和微生物法。化学沉淀法优点:是高浓度汞离子废水处理的优先选择,技术容易实现。缺点:对低浓度汞废水处理不彻底,最佳处理效果约0.006mg/L。金属还原法可处理成分单一的含汞废水,反应速率高,但脱汞不完全。活性炭吸附法在汞含量高时有很高的脱汞效率,汞含量低时效率下降,出水中汞含量可低至0.002mg/L ;缺点:操作复杂、成本高、水质波动易导致超标。离子交换法受水中杂质影响大,成本高。电解法可处理达标,但投资成本高、电耗大、易生成汞蒸汽造成二次污染。微生物法在试验研究中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仍有很多问题制约了其工业化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汞污染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汞污染水的处理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汞污染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调节含汞污水pH值为6-6.5,在含汞污水中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和次氯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加入量为污水中汞的质量浓度的1-2倍,次氯酸钠的加入量为污水中汞的质量浓度的3-5倍;
(2)调节污水的pH值为8-9,然后再向污水中加入聚对叔丁基苯酚二硫化物、硫化亚铁和硫酸氢钠,三者的质量比为1-2:2-4:5;聚对叔丁基苯酚二硫化物在污水的质量浓度为1-5%;
(3)向其加入絮凝剂、氧化钙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三者的质量比为1:3:2,絮凝剂的加入质量为污水的0.1-0.3%;
(4)将该污水在分离池内静置3-5日后进行固液分离;
(5)将分离后的污水采用活性炭吸附器吸附后进行排放。
本申请中,步骤(1)在酸性条件下,部分汞离子与次氯酸反应,并被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包覆乳化;步骤(2)中在聚对叔丁基苯酚二硫化物、硫化亚铁和硫酸氢钠的作用下,步骤(1)内的含汞物质很容易被螯合形成螯合物,步骤(3)中的絮凝剂在氧化钙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协助下,能够更容易形成沉淀,尤其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能够提高后续的固液分离速率,加快污水中形成的固体与水分离,从而提高分离效率。
作为优选,步骤(1)中首先在污水中加入次氯酸钠搅拌1-3h,然后再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搅拌3-5h。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在次氯酸钠后续加入,可以助于将含汞物质及汞进行乳化包覆,利于下一步的螯合反应。
作为优选,步骤(2)中的加入顺序依次为聚对叔丁基苯酚二硫化物、硫化亚铁和硫酸氢钠,且每加入一种物质后,首先搅拌30min,再添加另一种物质。
作为优选,步骤(4) 中固液分离采用采用砂滤、纤维过滤器、精密过滤器或膜。
作为优选,所述絮凝剂为聚合硫酸铁。
作为优选,所述絮凝剂为聚丙烯酸钠。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1本申请的水处理方法,能够将含汞污水处理后使汞含量低于0.0005mg/L。
2该方法处理速度较快,效率较高,处理效果较好。
3该方法处理汞污水的装置简单,成本较低,且操作也很简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
如果无特殊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原料均为本领域常用的原料,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方法,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1:
一种汞污染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调节含汞污水pH值为6,在含汞污水中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和次氯酸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的加入量为污水中汞的质量浓度的2倍,次氯酸钠的加入量为污水中汞的质量浓度的3倍;并且,首先在污水中加入次氯酸钠搅拌3h,然后再加入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搅拌3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学院,未经浙江海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048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兵便携净水滤芯及单兵便携净水壶
- 下一篇:油气水固三级分离橇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