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扭杆弹簧装置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8554.7 | 申请日: | 2014-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3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04 | 分类号: | B60R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簧 装置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扭杆弹簧装置和汽车。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而汽车的被动安全性是汽车安全性能的重要环节。汽车正面碰撞在所有碰撞事故中占有最大的比例,碰撞事故发生后,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汽车正面碰撞安全性研究一直是汽车安全性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当代汽车被动安全中广泛采用吸能技术,其基本思想是用车体的前、后部有效吸收车体在碰撞过程中的动能。单纯由车体自身前、后部来吸收冲击能量在较低速碰撞时能有很好的效果,但在高速碰撞时效果不明显。
为了满足正面碰撞法规要求,大多数的非承载时车型增加了前机舱的吸能空间,使其造型受到很大影响,舱内空间也受到限制。同时,增加的吸能结构对车外行人造成更大的威胁。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只靠汽车车身前部吸能结构进行正面碰撞吸能的效果不明显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扭杆弹簧装置和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扭杆弹簧装置,包括扭杆弹簧本体,所述扭杆弹簧本体的第一端安装有前连接支架,所述扭杆弹簧装置还包括:
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其第一端与所述扭杆弹簧本体的第二端贴合;
吸能模块套管,套接于所述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外部,所述吸能模块包括内层管和外层管,所述外层管套于所述内层管外,所述外层管的内表面和所述内层管的外表面之间通过基材连接;
用于与扭杆支撑横梁连接的吸能模块套管支架,套接于所述外层管的外部。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扭杆弹簧装置中,所述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还包括:
横隔板,沿所述外层管的轴向设置多个,每个所述横隔板围绕所述外层管外表面一周;
多个压溃诱导孔,设置于所述基材上;
多个压溃诱导槽,设置于所述吸能模块本体的外表面。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扭杆弹簧装置中,所述内层管的内部、所述内层管和所述外层管之间、所述外层管和所述吸能模块套管之间均填充有泡沫颗粒。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扭杆弹簧装置中,所述基材围绕所述内层管的外表面均布多个,每个所述基材沿所述内层管轴向方向延伸;所述内层管、所述外层管和所述基材的厚度沿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轴向逐渐变化。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扭杆弹簧装置中,所述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第二端与吸能模块套管堵头的第一端贴合,所述吸能模块套管堵头的第二端与所述吸能模块套管焊接。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扭杆弹簧装置中,所述扭杆弹簧本体的第一端的外齿与所述前连接支架上安装孔的内齿啮合,所述扭杆弹簧本体和所述前连接支架通过滑动保险插销锁死。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扭杆弹簧装置中,所述吸能模块套管堵头的第二端环向设置有失效诱导缝隙。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扭杆弹簧装置中,所述吸能模块套管支架上固定一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的上下两端分别套接一连接垫块。
进一步来说,所述的扭杆弹簧装置中,所述扭杆弹簧本体的两端套有防尘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扭杆弹簧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扭杆弹簧装置以碰撞能量吸收为基本思路,以逐级压溃式碰撞吸能扭杆弹簧装置为吸能载体,有效的吸收碰撞过程中车辆的动能,减小传入驾驶员舱的加速度峰值。测试表明,使用该装置可以减小8-12g的驾驶员舱峰值加速度,从而减轻对驾驶员及成员的伤害,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扭杆弹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扭杆弹簧装置的前视图;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扭杆弹簧装置的后视图;
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扭杆弹簧装置的左视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扭杆弹簧装置的右视图;
图7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扭杆弹簧装置的俯视图;
图8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扭杆弹簧装置的仰视图;
图9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前视图;
图10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后视图;
图11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左视图;
图1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逐级压溃式吸能模块的右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85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B超检查床用防缠绕消毒托架
- 下一篇:防辐射CT检查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