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翻转式前风窗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8203.6 | 申请日: | 2014-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0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在林;赵勇;于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4 | 分类号: | B60J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翻转 式前风窗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翻转式前风窗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风格的差异显示了个人兴趣爱好的特点,而多功能城市休闲越野汽车已成为年轻一族所追捧的个性展示的焦点。一款敞开式越野车,其特征在于顶盖可拆卸、前风窗可翻转放倒,势必会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前风窗翻倒后可以放置在发动机盖上。但前风窗在放回原位置重新固定时,存在着定位、安装困难,业余装配人员(比如车辆驾驶员)安装不到位以致影响车辆使用,甚至影响使用者对该车辆的评价等。
如图1所示的,某款越野车的前风窗1采用风窗三角板2将前风窗1和空气室上板连接的方式,前风窗1通过风窗铰链3进行翻倒或归位,前风窗1返回原位后,通过打紧风窗三角板2上面的六个螺母6将前风窗1紧固在空气室上板上。在打紧螺母6时,存在着主副定位点的选择顺序、螺母6易出现锈蚀、螺母6配合易出现偏差、风窗三角板2配合缝隙不均匀等问题,导致前风窗1再定位、再安装的困难;而且风窗三角板2极易出现与前风窗1的缝隙不均匀,影响外观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翻转式前风窗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翻转式前风窗再定位和再安装存在较大难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转式前风窗固定装置,包括前风窗,所述前风窗通过设于其底缘上的风窗铰链进行翻转,所述前风窗固定于风窗框外板和风窗框内板之间,并位于车辆左右侧的A柱之间,所述A柱内设有套筒,所述风窗框外板和风窗框内板之间在靠近A柱处形成一安装空腔,所述安装空腔内设有风窗固定杆,一弹出装置驱动风窗固定杆嵌套于所述套筒内。
其中,所述套筒的嵌套口处设有斜导向部,该嵌套口端部内径大于套筒内径。
其中,所述风窗固定杆轴线与套筒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风窗固定杆轴线与套筒轴线之间形成一夹角α,α取值为1°~5°。
其中,所述安装空腔内位于风窗固定杆外侧设有空腔隔音材料。
其中,发动机盖上设有缓冲块用以缓冲翻转至发动机盖上的前风窗。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通过弹出弹出装置驱动风窗固定杆嵌套于所述套筒内,车辆使用者可以轻松地将翻倒的前风窗放回原位并安装到位,其结构简单可靠,提高了前风窗的刚度和车身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翻转式前风窗与车身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翻转式前风窗翻倒至发动机盖上的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翻转式前风窗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风窗固定杆和套筒的嵌套原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前风窗;
2:风窗三角板;
3:风窗铰链;
4:缓冲块;
5:发动机盖;
6:螺母;
7:弹出装置;
8:风窗固定杆;
9:套筒;
901:嵌套口;
10:A柱;
11:风窗框外板;
12:风窗框内板;
13:安装空腔;
14:风窗固定杆轴线;
15:套筒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翻转式前风窗再定位和再安装存在较大难度的问题,提供一种翻转式前风窗固定装置。
如图1所示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翻转式前风窗固定装置,包括前风窗1,所述前风窗1通过设于其底缘上的风窗铰链3进行翻转。图2中发动机盖5上设有缓冲块4用以缓冲翻转至发动机盖5上的前风窗1。动机盖5上的风窗缓冲块4起到支撑前风窗1的作用,而且也防止了前风窗1与发动机盖5的磕碰导致掉漆现象,保证了前风窗1漆面的完整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82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