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深度图像渲染的立体混合最小可感知失真模型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197694.2 | 申请日: | 2014-05-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74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 发明(设计)人: | 胡瑞敏;李志;向瑞;胡文怡;钟睿;蔡旭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N13/00 | 分类号: | H04N13/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深度 图像 渲染 立体 混合 小可 感知 失真 模型 | ||
1.一种基于深度图像渲染的立体混合最小可感知失真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计算输入图像的2D最小可感知失真值,其具体实现是通过对输入图像的亮度自适应因子和纹理掩蔽因子的非线性相加,并减去亮度自适应因子与纹理掩蔽因子之间的重叠效应;
步骤2:计算输入图像的深度掩蔽度,其具体实现是通过对输入图像的归一化深度强度对比和归一化深度梯度对比线性相加后,与深度强度值相乘获得最终的深度掩蔽度;
步骤3:计算输入图像的几何失真,其具体实现是通过计算输入图像的立体图像表面之间的豪斯道夫距离而得到;
步骤4:计算输入图像的立体混合最小可感知失真值,其具体实现是将步骤2和步骤3中得到的深度掩蔽度和几何失真与立体混合最小可感知失真值之间的指数关系,与步骤1得到的2D最小可感知失真值相乘得到立体混合最小可感知失真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度图像渲染的立体混合最小可感知失真模型,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计算输入图像的2D最小可感知失真值JND2d(x,y),其计算公式为:
JND2d(x,y)=LA(x,y)+CM(x,y)-CLC(x,y)·min{LA(x,y),CM(x,y)};
其中,(x,y)为输入图像的像素坐标点值,JND2d(x,y)表示(x,y)位置上的2D最小可感知失真值,LA(x,y)为输入图像的亮度自适应因子,CM(x,y)为输入图像的纹理掩蔽因子,CLT(x,y)表示自适应亮度和纹理掩蔽的重叠效果,CLT(x,y)∈[0,1],min{a,b}表示返回的a和b当中的最小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深度图像渲染的立体混合最小可感知失真模型,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计算输入图像的深度掩蔽度Sd(x,y),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y)为输入图像的像素坐标点值,坐标点值N(FD)为输入图像的归一化深度强度对比,N(FO)为输入图像的归一化深度梯度对比,N(·)为输入图像的归一化深度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769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外后视镜检测机
- 下一篇:一种用于雷击与雷电流在线检测装置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