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油罐油气排放测试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196620.7 | 申请日: | 2014-05-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4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华;吴锋棒;许光;张健中;王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F1/00 | 分类号: | G01F1/00;G01F22/00;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邵朋程 |
| 地址: | 10072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储油罐 油气 排放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储油罐油气排放的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私家车的普及,无论是工业还是民生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和依赖都与日俱增,近年来石油能源的消耗及其衍生的环保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尤以2007年为例,我国更是出台了多个关于油气挥发排放处理的标准和规范,明确给出了油品在存储、运输等过程对挥发油气的回收措施。
在石化行业中,储油罐是油品存储、周转的主要设备,由于油品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因此当储油罐中的油品在日常的传输、存储过程中都会进行挥发排放,排放的油气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还对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产生影响。最常见的就是储罐的“大、小呼吸”。由于储罐的油气排放不规律,另外排放量和排放浓度不同时间段也是不一致,因此常规的测试系统无法较准确的检测储罐油气的排放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储油罐油气排放测试系统。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储油罐油气排放测试系统,包括测试管路、微压传感器、气体流量计、浓度检测仪、数据采集器和上位机,测试管路连接储油罐排放总管,在测试管路上设置有微压传感器、气体流量计与浓度检测仪,微压传感器、气体流量计与浓度检测仪均连接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与上位机进行通讯连接。
优选的,所述测试管路的两端配备法兰片,测试管路与储油罐排放总管进行嵌入式法兰连接。
优选的,所述微压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测试管路中,所述气体流量计通过法兰连接串入测试管路中,在气体流量计的出口处测试管路连接一引气支路,所述浓度检测仪安装于引气支路上。
优选的,在测试管路上还安装有阻火器,所述阻火器通过法兰连接串入测试管路中。
优选的,所述浓度检测仪置于防爆接线箱中,微压传感器、气体流量计与浓度检测仪的供电和信号线均连入防爆接线箱,防爆接线箱连接数据采集器。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气体流量计实时测试排放油气的体积和流量,利用浓度检测仪实时测试排放 油气的浓度,通过数据采集器配合上位机对体积、流量以及浓度等模拟量信号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最后可以准确得出每个周期内储油罐的油气排放的总质量和排放油气浓度的变化规律。而且本发明可以连续不间断地对油气排放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全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干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储油罐油气排放测试系统的流程图。
图中:1-测试管路,2-微压传感器,3-气体流量计,4-浓度检测仪,5-阻火器,6-数据采集器,7-上位机,8-储油罐,9-引气支路,10-防爆接线箱,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一种储油罐油气排放测试系统,包括测试管路1、微压传感器2、气体流量计3、浓度检测仪4、阻火器5、数据采集器6和上位机7。测试管路1连接储油罐8的排放总管,测试管路1的两端配备法兰片,测试管路1与储油罐8的排放总管进行嵌入式法兰连接。在测试管路1上设置有微压传感器2、气体流量计3、浓度检测仪4与阻火器5,微压传感器2、气体流量计3与浓度检测仪4均连接数据采集器6。微压传感器2的探头伸入测试管路1中,气体流量计3与阻火器5均通过法兰连接串入测试管路1中,在气体流量计3的出口处测试管路连接一引气支路9,所述浓度检测仪4安装于引气支路9上。浓度检测仪4置于防爆接线箱10中,微压传感器2、气体流量计3与浓度检测仪4的供电和信号线均连入防爆接线箱10,防爆接线箱10与数据采集器6的信号端和供电端连接。数据采集器6与上位机7进行通讯连接。
本发明的安装及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66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