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诱捕雅罗鱼笼具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93639.6 | 申请日: | 2014-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76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尹克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一统渔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9/06 | 分类号: | A01K6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135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诱捕 雅罗鱼笼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捕雅罗鱼笼具,特别是一种诱捕雅罗鱼笼具,属于捕鱼笼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雅罗鱼俗称江鱼、滑鱼,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名贵经济鱼类,也是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冷温带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中。多数种类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底栖水生昆虫或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小鱼、陆生昆虫或藻类。3龄以上开始性成熟。卵粘性。绝大多数种类为冷温性鱼,常有由湖溯河产卵洄游现象。在分布区是重要的经济价值鱼类。中国雅罗鱼约10种,占世界一半。其分布情况为:瓦氏雅罗鱼分布于黑龙江、辽河、内蒙古岱海、滦河、黄河关中到兰州;雅罗鱼是一种生活在水流较缓、水质清新的江河、湖泊中的上中层鱼类,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大型浮游动物,其次为水生维管束植物、藻类、小鱼虾等;幼鱼时期的食物主要是浮游动物。雅罗鱼适应性较强,在海水、咸水、淡水、纯淡水和PH9以上的碱性水中均能生活。
目前,人们在捕捉雅罗鱼时,一般都是使用拉网和撒网捕捉雅罗鱼,由于雅罗鱼以底栖水生昆虫或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小鱼、陆生昆虫或藻类,因此常常在乱石多的底层,爱钻入乱石、坑沟及淤泥内躲藏,加之鱼类的生理生活习性不同,所述南北气候的温差不同,水库、大河、大湖、养殖水面所存在的水质不同,温差各有差别,水体结构与形状结构的深浅不同,即造成各水域的鱼类觅食等情况也各有不同,所以使用传统的拉网和撒网捕捉雅罗鱼时,很难达到理想的捕捞效果,所以,利用拉网和撒网捕捉雅罗鱼存在着劳动强度大、漏捕率高、网具损坏严重、捕捞效果差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劳动强度小、捕获量高、不损坏笼具、捕雅罗鱼效果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一种诱捕雅罗鱼笼具,克服现有的拉网和撒网在捕捉雅罗鱼时所存在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诱捕雅罗鱼笼具包括笼体框架,所述笼体框架外侧面包裹有网片墙形成笼体,笼体为长圆形,所述笼体两端部相对面开设有进鱼口,进鱼口上面安装有钢条倒须,钢条倒须有网片墙固定,所述笼体顶端中部设置有取鱼门,取鱼门一端有活动折叶固定,另外一端连接有门挂钩,所述取鱼门在门挂钩的作用下可实现取鱼门上下开关,所述笼体内腔中放置有诱鱼袋,诱鱼袋有诱鱼袋拉绳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方案,诱捕雅罗鱼笼具下水后,放置在笼具中的诱饵即会发出很浓的腥香味,并迅速的扩散到很远的水域中,在水中产生强烈的穿透力,使雅罗鱼闻到很浓的腥香味后会进一步刺激雅罗鱼的味蕾,增加雅罗鱼的饥饿感,雅罗鱼类就会快速寻味源而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笼具中抢食诱饵,由于设计在笼具口的倒须前大后小,所进雅罗鱼即被捕捉,无法逃出,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具有所捕雅罗鱼不受惊吓,纯属自愿进入、劳动强度小、捕获量高、不损坏笼具、捕雅罗鱼效果好、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优点,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拉网和撒网在池塘捕捉雅罗鱼时所存在的劳动强度大、漏捕率高、网具损坏严重、捕捞效果差的缺陷。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笼体架结构图;
图3为图1的取鱼门结构图;
图4为图1的内置倒须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并参照图2、3、4所示,本发明诱捕雅罗鱼笼具包括笼体框架1,所述笼体框架1外侧面包裹有网片墙2形成笼体,笼体为长圆形,所述笼体两端部相对面开设有进鱼口3,进鱼口3上面安装有钢条倒须4,钢条倒须4有网片墙2固定,所述笼体顶端中部设置有取鱼门7,取鱼门7一端有活动折叶8固定,另外一端连接有门挂钩9,所述取鱼门7在门挂钩9的作用下可实现取鱼门7上下开关,所述笼体内腔中放置有诱鱼袋5,诱鱼袋5有诱鱼袋拉绳6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一统渔具有限公司,未经徐州一统渔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36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