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线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3213.0 | 申请日: | 2014-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86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蜂须贺俊次;木村浩;真锅太辅;田村佳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京制纲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G7/00 | 分类号: | H02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杨勇;郑建晖 |
地址: | 日本东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线 夹具 | ||
本发明的电线夹具,其用于夹持电线的端部,该电线具有将基础线以绞线状成形的碳纤维芯材、和设置在碳纤维芯材的外周侧并绞合铝线而成的铝绞线,电线夹具具备:外包纤维,其在基础线的外周面,向与在基础线产生的拉力交叉的方向缠绕;筒状金属缓冲材料,其插入在碳纤维芯材和铝绞线之间,在其内周面形成有与外包纤维对应的凹凸;硬质颗粒,其配置在金属缓冲材料的内周面侧,并包含氧化铝或碳化硅中的至少一个;及筒状铝套筒,其设置于铝绞线的外周侧,并用于挤压固定铝绞线、金属缓冲材料、及碳纤维芯材,通过简单的结构具有充分且稳定的夹持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在架空电线等电线的末端定位的电线夹具。
背景技术
作为向远处输送电力的方法,使用架空线形式的架空电线(下面,称为“电线”)。该电线由承担较多架线张力的芯材、和在芯材周围以多层绞合的铝线构成。铝线是优良电导体,且作为自重轻,因此作为架空线形式的电线是优选的。作为芯材使用钢绞线,但也会使用自重轻且具有高强度、低的线膨胀等特性的碳纤维材料。通过使用碳纤维材料,与使用钢绞线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电线整体的重量减轻、拉伸强度增加、低线膨胀化、蠕变性提高,并可以获得大容量化、低垂度、长跨度化等优点。
当架设、张拉以碳纤维材作为芯材的电线时,需要用于夹持并固定电线的夹具装置。碳纤维材料具有高拉伸强度或弹性系数,但剪切强度弱,若在夹紧钢芯电线时施加通常使用的强的挤压,则碳纤维材料压坏而受损,由此无法发挥所期待的高的夹持力,从而在低张力下破坏掉芯材。因此,已存在的有如下对策。
已知的有如下技术:不进行端部的剥离,在绞合电线和芯材之间,设置无纺布的卷绕层或金属压铸层等软质或硬质的缓冲层,由此通过缓冲层来吸收或阻挡金属套筒的挤压力,从而通过降低施加在芯材的力来防止碳纤维受损(例如,日本国特许公开特开平7-250419号公报)。
以锌或铝的金属作为主成分,将在内周面形成由与芯材的外周卡合的卡合面的一对半圆筒体构成的缓冲套筒配置在芯材和导电用金属线的绞合层之间,并挤压固定外侧的金属套筒,由此构成夹具。由一对半圆筒体构成的缓冲套筒预先在工厂中完成制造,在工作现场只需与所露出的芯材卡合,因此能够缩短作业时间(例如,日本国特许公开特开平8-2378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夹具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即,在设置缓冲层的方法中,为成型无纺布的卷绕层在工作现场需要较多时间,从而存在不便之处。另外,为形成基于压铸的金属制缓冲层,不得不将大型压铸成型机械装置搬到架设电线的作业现场,因此在山和山之间的地区实施是有困难的。
在预先在工厂中制造缓冲套筒而使用的方法中,不需要将压铸成型机械装置搬到架设电线的作业现场。但是,近年来,实现了碳纤维芯材的技术改进,即使是与现有的相同的直径,抗拉强度也提高了30-40%程度。即,随着芯材抗拉强度的增大,电线的抗拉强度也同时提高,由此,即使是相同尺寸的夹具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夹持力。而且,碳纤维自重轻、高强度、低线膨胀,因此尤其在用于长跨度且重量增大的粗径的大容量电线时,碳纤维芯材的直径也增大。
若直径增大则金属套筒的咬入量相对降低,另外,表面面积与抗拉强度相比也相对缩小,结果可能导致夹持力不足,因此存在碳纤维芯材从夹具脱落的忧虑。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具有充分且稳定的夹持力的夹具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电线夹具,其用于夹持电线的端部,所述电线具有将碳纤维以绞线状成形的碳纤维芯材、和设置在所述碳纤维芯材的外周侧并绞合导电用金属线而形成的绞合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线夹具具有:筒状金属缓冲材料,其插入在所述碳纤维芯材和绞合电线之间;防滑材料,其配置在所述金属缓冲材料的内周面侧,并包含氧化铝或碳化硅中的至少一个;及筒状套筒,其设置在所述绞合电线的外周侧,并用于挤压固定所述绞合电线、所述金属缓冲材料、及所述碳纤维芯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京制纲株式会社,未经东京制纲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32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