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准直器加工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91004.2 | 申请日: | 2014-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5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高宏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同维通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32 | 分类号: | G02B6/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丈八五***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准直器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准直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光纤准直器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光纤准直器是将发射端尾纤中的光线通过两只透镜传递至接收端尾纤中去,准直器的使用一般是两只同时使用,一只为发射端,一只为接收端,通常接收的效率要求为96%以上。
现有生产工艺为将尾纤和透镜分别装在同一只玻璃管的两端,将玻璃管固定在五维调节架上,在透镜的外露面一侧放置一只反光镜。通过调整五维调节架,使尾纤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及尾纤和透镜与反射镜之间的角度发生改变,从而使出射的光纤通过反射镜重新回到光纤中去。当返回的效率达到要求值时,分别在尾纤、透镜和玻璃管的连接处加入胶水固定,完成一只准直径的加工。
目前光纤准直器中使用的尾纤都是传光直径只有0.009mm纤芯的单模光纤,那么在调整过程中对调节架的精度以及操作员的熟练度要求是非常高的。在调节过程中光线偏离0.001mm都会对最终效率产生极大影响。因此,现有加工存在以下几点缺陷:1、调节量较大、调节精度极高;2、微小振动影响较大;3、端面质量要求严格;4、光路复杂,容易带来系统干扰;5、光源稳定性影响调节结果;6、设备使用量大,增加生产成本;7、由于以上问题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光纤准直器加工工艺,其利用调节准直器光斑光强分布得到器件的方式,将原有不可见的光纤耦合变为直观的光斑图像,其生产工艺简单,易操作,且生产的光纤准直器件接受效率高,产品一致性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光纤准直器加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a、将玻璃管固定在一维调整架上,并将尾纤与透镜分别放置在玻璃管两端;
b、在所述透镜一侧放置两台光斑能量分析仪,一台置于距离透镜露出端面0.5mm处,另一台放置于接收端前0.5mm处;
c、连通光路,调节一维调节架,改变尾纤与透镜的间距,使两台光斑能量分析仪上显示的光斑能量保持一致,移去光斑能量分析仪;
d、在尾纤、透镜与玻璃管的连接处加入胶水并固化,得到光纤准直器器件。
通过对准直器特性的分析发现,准直器光线的接收效率的关键是光线经过发射端后,到达接收端前这段距离内的光斑光能量分布的一致性决定。如果一致性好,那么其接收效率高。反之,其接收效率低。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上述工艺后,该工艺利用两台光斑能量分析仪分别测定、显示发射端后及接收端前的光斑能量分布。通过一维调节架改变尾纤与透镜之间的间距,当两台确定其光斑能量分析仪显示的光斑能量一致时,将尾纤、透镜与玻璃管固定,得到光纤准直器器件。因此,该工艺得到的光纤准直器器件光线接收效率高,产品一致性好。其生产工艺简单,易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纤准直器加工工艺,首先,将玻璃管固定在一维调整架上,并将尾纤与透镜分别放置在玻璃管两端;其次,在所述透镜一侧放置两台光斑能量分析仪,一台置于距离透镜露出端面0.5mm处,另一台放置于接收端前0.5mm处;然后,连通光路,调节一维调节架,改变尾纤与透镜的间距,使两台光斑能量分析仪上显示的光斑能量保持一致,移去光斑能量分析仪;最后,在尾纤、透镜与玻璃管的连接处加入胶水并固化,得到光纤准直器器件。通过该工艺利用两台光斑能量分析仪分别测定、显示发射端后及接收端前的光斑能量分布。通过一维调节架改变尾纤与透镜之间的间距,当两台确定其光斑能量分析仪显示的光斑能量一致时,将尾纤、透镜与玻璃管固定,得到光纤准直器器件。因此,该工艺得到的光纤准直器器件光线接收效率高,产品一致性好。其生产工艺简单,易操作。
该工艺的使用减少设备投入,降低了调节工装精度,简化了操作步骤,可操作性强,使用一个一维调节架代替了现有技术中的五维调节架,将原有五个方向的调节变为一个方向的调节,操作难度大幅降低。易操作,提高交接效率。
该工艺减少了反光镜的使用,避免长时间使用后由反射膜层氧化引起反射镜反射效率的问题,同时光路简单由可逆光路变为单向光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同维通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西安同维通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10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