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磺酸根阴离子功能化的可生物降解聚酯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190952.4 | 申请日: | 2014-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6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 发明(设计)人: | 吴绍华;郑柳春;李春成;肖耀南;管国虎;张栋;朱文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8G63/91 | 分类号: | C08G63/91;C08G63/52;C08G63/78;C08G81/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李柏 |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酸根 阴离子 功能 生物降解 聚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磺酸根阴离子功能化的可生物降解聚酯,其具有两亲性的结构,其中亲水性的结构为磺酸根阴离子基团,疏水性的结构为生物可降解的含有双键的脂肪族聚酯或其共聚酯;其特征是,所述的磺酸根阴离子功能化的可生物降解聚酯具有以下结构通式:
其中,a和c独立地为2~12,b为0~10,x为1~300,y和z独立地为0~3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磺酸根阴离子功能化的可生物降解聚酯,其特征是:所述的含有双键的可生物降解聚酯或其共聚酯的数均分子量为500~500,000,分子量分布为1~5。
3.一种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磺酸根离子功能化的可生物降解聚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含有双键的可生物降解聚酯或其共聚酯与亚硫酸氢钠的水溶液在有机溶剂中,于温度为0~200℃下进行加成反应,加成反应完成后产物经溶解-沉淀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纯化,真空干燥,得到磺酸根阴离子功能化的可生物降解聚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加成反应时,加入相转移催化剂促进加成反应的进行;
所述的相转移催化剂与所述的含有双键的可生物降解聚酯或其共聚酯中所含的不饱和C=C双键的摩尔数之比为0~0.3:1。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含有双键的可生物降解聚酯或其共聚酯中所含的不饱和C=C双键与亚硫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0.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含有双键的可生物降解聚酯或其共聚酯中所含的不饱和C=C双键与亚硫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0.5~1.5。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相转移催化剂选自四丁基溴化铵、三甲基苄基氯化铵、三辛基甲基氯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三乙基苄基氯化铵、四丁基铵硫酸氢盐、三烷基甲基氯化铵、15-冠-5、18-冠-6、二苯并-18-冠-6、穴醚、环糊精、聚乙二醇、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乙二醇二甲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有机溶剂选自二甲基亚砜、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二甲醚、甲醇、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甲基甲酰胺、苯胺、乙腈、乙酸、硝基甲烷、丙酮、吡啶、二恶烷、甲基乙基酮、氯仿、1,1,2,2-四氯乙烷、异丙醇、四氢呋喃、甲基异丁酮、丙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丙二醇甲醚、丙二醇丁醚、六甲基磷酰胺、正丁醇、二氯化乙烯、二氯甲烷、异丁醇、苯、二乙醚、邻二氯苯、氯苯、对二甲苯、甲苯、丙醚、四氯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含有双键的可生物降解聚酯是含有双键的脂肪族二元酸或者其酯、酰氯或酸酐与C2-C12的脂肪族二元醇反应得到的聚酯;
所述的含有双键的可生物降解聚酯共聚酯是含有双键的脂肪族二元酸或者其酯、酰氯或酸酐与C2-C12的脂肪族二元醇和其它二元酸或者其酯、酰氯或酸酐的共聚酯;或是含有双键的脂肪族二元酸或者其酯、酰氯或酸酐与C2-C12的脂肪族二元醇、其它二元酸或者其酯、酰氯或酸酐和其它C2-C12的脂肪族二元醇的共聚酯;其中所述的C2-C12的脂肪族二元醇与所述的其它C2-C12的脂肪族二元醇中的C2-C12的脂肪族二元醇不能选择同一种C2-C12的脂肪族二元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含有双键的脂肪族二元酸选自衣康酸、富马酸、马来酸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含有双键的脂肪族二元酸酯选自衣康酸二甲酯、富马酸二甲酯、富马酸二乙酯、马来酸二甲酯、马来酸二乙酯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含有双键的脂肪族二元酸酰氯选自衣康酰氯、富马酰氯、马来酰氯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含有双键的脂肪族二元酸酸酐选自衣康酸酐、马来酸酐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C2-C12的脂肪族二元醇选自乙二醇、1,2-丙二醇(R-1,2-丙二醇和/或S-1,2-丙二醇)、1,3-丙二醇、2-甲基-1,3-丙二醇、1,4-丁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1,5-戊二醇、1,2-戊二醇、2,2-二甲基戊二醇、2,2,4-三甲基戊二醇、1,6-己二醇、1,2-己二醇、2-乙基-1,3-己二醇、1,8-辛二醇、1,2-辛二醇、1,9-壬二醇、1,2-壬二醇、1,10-癸二醇、1,2-癸二醇、1,12-十二二醇、1,2-十二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一缩乙二醇和二缩三乙二醇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其它二元酸选自草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十二碳二酸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其它二元酸酯选自草酸二甲酯、丙二酸二甲酯、丁二酸二甲酯、戊二酸二甲酯、己二酸二甲酯、辛二酸二甲酯、癸二酸二甲酯、十二碳二酸二甲酯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其它二元酸酰氯选自丁二酸二酰氯、己二酸二酰氯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其它二元酸酸酐是丁二酸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0952.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