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网页浏览器通信的防火墙穿越方法、设备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8886.7 | 申请日: | 2014-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94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田新雪;马书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5 | 代理人: | 刘芳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网页浏览器 通信 防火墙 穿越 方法 设备 系统 | ||
1.一种基于网页浏览器通信的防火墙穿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源终端向网页实时通信WebRTC服务器发送用于与目标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包括端口受限标识的信令消息;
所述源终端接收所述WebRTC服务器根据所述端口受限标识返回的信令响应消息,其中,所述信令响应消息包括:所述WebRTC服务器所监控的websocket服务器的地址信息和所述websocket服务器上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
所述源终端将所述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通信交互对应的、包含所述源终端地址信息的媒体流发送到与所述地址信息对应的websocket服务器的第二端口上,其中,所述第二端口属于与所述源终端对应的开放端口,以使所述websocket服务器根据存储在所述WebRTC服务器中、与所述源终端地址信息和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地址映射关系将所述媒体流通过与所述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端口转发给所述目标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网页浏览器通信的防火墙穿越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端口受限标识为所述源终端上的临时端口标识,则所述将包含所述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与所述通信交互对应的媒体流发送到与所述地址信息对应的websocket服务器的第二端口上具体包括:
所述源终端将与所述通信交互对应的媒体流采用UDP承载发送到与所述临时端口标识对应的临时端口;
所述源终端通过所述临时端口向与所述第二端口发送包括所述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的握手消息;
所述源终端将所述媒体流采用TCP承载发送到所述第二端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网页浏览器通信的防火墙穿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送用于与目标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包括端口受限标识的信令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源终端请求所述WebRTC服务器下发所述目标终端上用于与所述源终端进行通信交互所使用的通信端口标识;
所述源终端接收所述通信端口标识,并判断所述通信端口标识是否属于与所述源终端对应的开放端口。
4.一种基于网页浏览器通信的防火墙穿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websocket服务器接收网页实时通信WebRTC服务器发送的端口查询请求,并向所述WebRTC服务器发送自身的地址信息和所述websocket服务器上的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以使所述WebRTC服务器将所述地址信息和所述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反馈给发起用于与目标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信令消息的源终端;
所述websocket服务器通过第二端口接收所述源终端发送的所述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通信交互对应的、包含所述源终端地址信息的媒体流,其中,所述第二端口属于与所述源终端对应的开放端口;
所述websocket服务器根据存储在所述WebRTC服务器中的地址映射关系获取与所述源终端地址信息和所述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目标终端地址信息,并根据所述目标终端地址信息将所述媒体流通过与所述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端口转发给所述目标终端。
5.一种源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网页实时通信WebRTC服务器发送用于与目标终端进行通信交互的、包括端口受限标识的信令消息;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WebRTC服务器根据所述端口受限标识返回的信令响应消息,其中,所述信令响应消息包括:所述WebRTC服务器所监控的websocket服务器的地址信息和所述websocket服务器上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以及与所述通信交互对应的、包含所述源终端地址信息的媒体流发送到与所述地址信息对应的websocket服务器的第二端口上,其中,所述第二端口属于与所述源终端对应的开放端口,以使所述websocket服务器根据存储在所述WebRTC服务器中、与所述源终端地址信息和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地址映射关系将所述媒体流通过与所述第一端口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端口转发给所述目标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888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下水分层自动监测系统
- 下一篇:基于电厂动态数据的可便携电子化规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