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常闭分流斗在审
申请号: | 201410187826.3 | 申请日: | 2014-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8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施建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建刚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F5/042;E03F5/16;E03F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3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流 | ||
技术领域
此发明技术领域分类为:(1)E03F 5/16在通至下水干管的排水管的污水中分离油、水或油脂的设备;(2)E03C 1/28防臭密封;(3)E03C 1/23带机械关闭装置的;(4)E03F 7/06阻挡老鼠或其他动物的装置。
背景技术
雨水初期径流的污染是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水污染源,但雨水初期污染径流的收集,在排水工程上尚未形成共识性的措施,尽管目前发达国家对于雨污水收集采用了多种形式,但许多工艺只是停留在下游收集治理的方法上,没有对作为雨排水系统的起端收集设施的雨水口足够重视。在雨水排水工程中,雨水口是雨水收集至关重要而且普遍使用的设施,因而在初期径流污水减量化上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本发明的分流斗是主要征对雨水口进行优化的设施,借以实现雨水口在时序上初期径流进行底流和溢流的分流,实现清污分离,截流初期雨污水,从源头减少排入水体的污染,从而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其原理为初期一定量的雨水径流污水由分流斗底流进入污水另设的收集池,之后的洁净雨水在分流斗内经过溢流后进入传统的雨排水路径,实现清污分流,减少初期径流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通过溢流分离进行分流是本发明的主要创新点,因现有的雨水斗均为直通式,只有收集下排的漏斗功能,而没有溢流上排的另一途径。因而,现行的雨污分流多着眼于位于雨水口(井)底的截流分离,不利于后续处理处置构筑物的设置,成为推广初期雨污水收集治理的一大障碍,而具有溢流分离功能的本发明则可设于雨水口(井)的上部,有利于后续处理设置,克服了截流式的缺点。另外,实现平时的密闭和排水时的单向敞开是另一个发明创新点。因为现有的雨水口都是直通式的,水和气都可双向流动,这样下水道里的臭气及有毒有害气体都可向上经雨水口栅栏排出,老鼠臭虫等小动物也进出自如,不利于环境卫生,而本发明分流斗由两个半圆坡形板将雨水口分为上下两个空间,平时密闭,雨时自动打开,有效地改善卫生条件。本发明也适用于其它定量或定液位的浓度有序变化的液体分离,坡形密封板构造也适用于室内的环境隔断。
发明内容
常闭分流斗主要由集水斗、溢流口和坡形密封板构成,将进入的液体分为底流和溢流两个阶段。集水斗可由金属或塑料薄板材制作,坡形密封板可由金属板塑料板或木板制作,偏心轴设置。通过溢流分离进行分流是本发明的主要创新点,因现有的雨水斗均为直通式,只有收集下排的漏斗功能,而没有溢流上排的另一途径,本发明通过分流斗上部设置溢流口的方式,改变了漏斗式的单通道模式而成为时序上的双通道。另外,通过双半圆密封板在厚度方向的上表面进行坡形处理,并使重心偏于半圆接缝侧,用重力作用实现平时的密闭和排水时的单向敞开是第二个发明创新点。坡形板分为两块半圆,中间接缝处接触面较高,接合严密,重心略偏向接缝,可实现单向水平方向闭合,将空间一分为二。当雨水等流体流入或重物(老鼠和其它动物或静物等)进入分流斗,接触沿坡形板时,流体或重物自然向低处流动滚动,形成外加重力,打破坡形板的原有微妙的重力平衡,使坡形板打开,水等流体及其它重物进入下部空间。之后由于重物已经进入下部空间,打破平衡的外加重力消失,坡形板重新恢复之前的水平闭合状态。由于坡形板的单向闭合特性,流体或老鼠等动物进入下部空间后难于再返回上部空间,阻挡了这些小动物的活动,也具有一定防下部液体气体返溢的功能。如果分流斗下部接管至污水收集池,则水汇向污水收集池。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水不断流入,收集池水位不断上升,升到溢流水位时,水流将从溢流口流出排放,排入传统的雨排水路径,控制污水收集池的排放容积,可间接控制溢流水的洁净程度,从而实现洁净雨水排放污染雨水收集的分流目的。如果下部不接管至污水收集池,则常闭分流斗将不起分流的作用,但仍可在不下雨时由坡形板保持密封,起到防臭气密封,阻挡老鼠和其它动物活动的作用。
附图说明
常闭分流斗构造见图1,图2,图3。
图1为平面图,图2为1-1剖面图,图3为2-2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建刚,未经施建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78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