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压式不压井井下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7152.7 | 申请日: | 2014-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90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钟功祥;蒋晓波;吕志忠;彭彩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34/08 | 分类号: | E21B34/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式 不压井 井下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压式不压井井下开关,用于不压井采油(气)及其它的不压井井下作业,属于石油天然气井下作业设备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由于油(气)井中的油(气)层压力,常规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作业中,常需要将一定比重的泥浆或水注入井下进行压井。压井作业会造成油层污染、堵塞地层的有效孔隙和减少渗流面积,降低油(气)井产量。同样,常规的修井工艺都要进行压井工序,也会破坏油(气)层,影响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在我国现有的油(气)层保护技术中,大都是从优化压井液方面来减少对油(气)层的损害;而不压井技术是指在不用循环液压井的条件下,用专用的不压井设备对高压油(气)井进行作业,它能避免压井液对产层的污染,使油(气)井的开采潜能和产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如果有一种井下开关,能够在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很轻易地实现不压井采油(气),并且能够很方便的实现开关开闭状态的转换来进行二次井下作业,就能够节约大量成本,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液压式不压井井下开关,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用于不压井采油(气)及其它的不压井作业。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一种液压式不压井井下开关,主要由上接头、下接头、外筒、轨道中心筒、轨道销钉、轨道销钉固定环、推杆、上单流阀和下单流阀组成,所述外筒和上接头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弹簧座和外筒、下接头也通过螺纹固定连接;上单流阀、轨道中心筒和推杆装在外筒内,并可以沿外筒内壁上下滑动;轨道销钉固定环通过紧定销钉固定在外筒上,从而使轨道销钉固定不动;轨道中心筒上的轨道槽能限定轨道中心筒的运动轨迹,轨道槽的上下止点能使轨道中心筒被锁定在上下限定位置;上单流阀阀罩和外筒之间以及轨道中心筒和外筒之间分别通过O型密封圈密封。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下入管柱的过程中,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由于油(气)层压力的作用,会使下单流阀钢球紧压在下单流阀阀座上,下单流阀关闭(轨道槽下止点A和轨道销钉接触),截断了油(气)流通道,从而防止石油(天然气)从油管中喷出井口。由于单流阀的结构特征,油(气)层压力越大,下入管柱过程中开关的关闭状态越可靠。下入管柱后,要进行石油(天然气)开采时,只需从油管中打压,打入的高压液体会作用于上单流阀钢球,使上单流阀关闭,并推动整个上单流阀带动轨道中心筒和推杆向下运动,直至轨道槽上死点B和轨道销钉接触;然后泄压,作用于下单流阀钢球上的油层压力会推动下单流阀钢球带动推杆、轨道中心筒和上单流阀向上运动,直至轨道槽C点和轨道销钉接触,此时开关处于稳定的开启状态,油(气)流通道打开,可以正常地进行石油(天然气)开采。当需要关闭开关进行二次井下作业时,只需再次从油管中打压,打入的高压液体会使上单流阀关闭,并推动上单流阀、轨道中心筒和推杆向下运动,直至轨道中心筒上轨道槽的上止点D和轨道销钉接触;然后泄压,油层压力会推动下单流阀钢球带动推杆、轨道中心筒和上单流阀向上运动,直至轨道中心筒上轨道槽的下止点E和轨道销钉接触,整个开关处于稳定的关闭状态,可以进行相应的二次井下作业。如果以后还需要开启或关闭开关时,只需重复上述的打压——泄压操作即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能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重复实现开关开闭状态的转换,从而实现二次井下作业,提高油(气)井的产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液压式不压井井下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处于开启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中轨道中心筒外壁上的轨道槽示意图。
图中:1.上接头,2.外筒,3.O型密封圈,4.O型密封圈,5.上单流阀阀罩,6.上单流阀钢球,7.上单流阀阀座,8.轨道中心筒,9.O型密封圈,10.轨道槽,11.轨道销钉固定环,12.轨道销钉,13.紧定销钉,14.O型密封圈,15.推杆,16.下单流阀阀座,17.下单流阀钢球,18.扶正环,19.弹簧,20.弹簧座,21.下接头,22.上单流阀,23.下单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具体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71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