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检测试剂盒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85847.1 | 申请日: | 2014-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6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何一若;柯玉琴;何华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稻 品种 高温 胁迫 能力 检测 试剂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的检测引物及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1/2以上人口的主食。但在水稻的生长发育阶段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逆境胁迫,包括高温胁迫。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CO2 的大量排放,导致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变暖。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0.6 ℃,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仍将上升1.4~5.8℃。而据预测我国日平均气温在2030 年将上升1.5~2.6℃, 夏季炎热期可能延长, 类似2003 年长江中下游稻区穗期极值高温超过40℃,日平均温度30℃以上持续半月之久的气候条件频发。
高温情况的不断加剧,直接影响到了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如在孕穗开花期遇到超过35℃的高温,会造成花而不实,结实率下降,因此异常高温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隐患。水稻高温热害在许多国家都有发生,也是中国稻作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随着夏季极端高温和持续高温的频繁出现,我国南方稻区水稻发生热害的频率随之加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国际水稻所最新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自1979-2003年以来全球年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提高了1.13℃ 和 0.35℃。而现有研究表明在水稻生长季节环境最低温度每上升1℃,水稻产量将降低10%。因此,在水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育种人员注重选择抗高温胁迫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检测试剂盒。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的检测引物,以4个小热激蛋白质,HSP26.7、HSP23.2、HSP17.9A和HSP16.9A的表达量作为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所述检测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下:
Hsp26.7
F: 5'-GGACACGATGGACCGGATGT-3'
R: 5'-CAGCACGCCGTTCTTGAGC-3',
Hsp23.2
F: 5'-AGGAGCGGTCCTACGGCAGGTT-3'
R: 5'-GCCGATGCTCTTCTTGCCACC-3',
Hsp17.9A
F: 5'-GGCAGCATCTTCCCGTCCTT-3'
R: 5'-CGTCGTCCACCTCCACCTTG-3',
Hsp16.9A
F: 5'-CATTCTCCCTCGACCTCTGG-3'
R: 5'-GGTGCCACTTGTCGTTCTTGT-3'。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的检测试剂盒,包括RNA提取试剂、逆转录试剂、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引物、PCR扩增试剂。
所述PCR扩增试剂含缓冲液、dNTP和Taq聚合酶。
抗高温胁迫能力的强弱是评价一个水稻品种的重要指标。传统上采用结实率作为评价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的指标,具有检测滞后且繁琐的弊病。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的检测引物及检测试剂盒,以4个小热激蛋白质,HSP26.7、HSP23.2、HSP17.9A和HSP16.9A的表达量作为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强弱的评价指,具有检测简单、准确且及时的优点。经应用证明该试剂盒可用于对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强弱评价的生产实践中。
附图说明
图1为高温胁迫下水稻品种Nipponbare (日本晴)在苗期和开花期4个sHSP基因表达谱;其中1:对照;2是高温胁迫12h;3是高温胁迫24h;Actin基因表达量作为内标。
图2.为高温胁迫下水稻品种CO39和Azucena中4个sHSPs基因的表达谱;其中1:对照;2是高温胁迫12h;3是高温胁迫24h;Actin基因表达量作为内标。
具体实施方式
1.水稻品种抗高温胁迫能力强弱的检测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58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