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管束余热利用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5467.8 | 申请日: | 2014-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54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30 |
发明(设计)人: | 程林;杜文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能源与环境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8D20/02 | 分类号: | F28D20/02;F28F27/00;C09K5/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管 余热 利用 换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水泥生产过程余热利用的蓄热式换热器,属于F28d的换热器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城市大气质量日益恶化的问题也越发突出,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的问题迫在眉睫。在常见的热能动力领域中,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烟气的排烟温度过高,即浪费了大量能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水泥行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水泥行业余热发电系统可对尾气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相关余热具有间歇性,品质差等特点,使得发电系统的效率低,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应用蓄热材料可以使各个行业生产过程中不连续蒸汽变为连续蒸汽,有利于提高余热发电系统的效率。例如,在国内现有铜冶炼工艺中,熔炼转炉产生大量富裕蒸汽,但因负荷波动大,大部直接对空排放,造成大量能源浪费,通过增设蓄热器,可使其变为汽轮机稳定补汽源,充分利用了铜冶炼工艺余热,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现有余热利用行业中的蓄热器,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例如,喷淋式、光管、针翅管、肋片管、热管等,也可以利用板式换热器实现蓄热和放热过程。但是存在的问题是,蓄热和放热系统结构复杂,蓄热和放热用换热器体积大,成本高等,因此针对蓄热过程用换热设备的改进是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水泥行业余热利用的蓄热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蓄热式换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泥生产过程余热利用的蓄热式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高温烟气进口、高温烟气出口、低温工质入口、低温工质出口和壳体,所述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第一管束用于流通水泥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烟气,第二管束用于流通低温介质,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交叉设置;所述烟气从高温烟气入口进入,经过第一管束,然后从高温烟气出口排出,低温介质从低温介质入口进入,经过第二管束,然后从低温介质出口排出;蓄热材料置于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外的空间中。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为多排结构,两排第一管束之间设置一排第二管束,两排第二管束之间设置一排第一管束,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之间构成90°设置,其中第一管束的外径为D1,第二管束的外径为D2,第一管束的中心线和第二管束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则D1、D2和L满足如下公式:
L=a*(D12+D22)b,其中a,b为参数,其中0.95<=a<=1.05,0.53<=b<=0.55;
25mm<=D1<=60mm, 25mm<=D2<=60mm,
L的数值为单位为mm时的数值,D1,D2的数值为单位为mm时的数值。
优选的是,a=1,b=0.54。
优选的是,所述换热器为立式结构,第一管束为竖直方向,第二管束为水平方向,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多个隔板,将第一管束分为多个独立的通道。
优选的是,在上下方向上所述相邻的第二管束之间设置弯管结构,从而使第二管束在上下方向上构成蛇形管结构。
优选的是,沿着烟气流动的方向,所述的蓄热材料的蓄热能力逐渐降低。
优选的是,沿着烟气流动的方向,所述的第一管束的中心线和第二管束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L逐渐减小。
优选的是,在第二管束的入口上设置调节阀,用于调节进入第二管束的介质的流量,在高温烟气出口位置上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换热器出口的烟气的温度;调节阀、温度传感器与中央控制器进行数据连接,中央控制根据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温度的大小,自动调节进入第二管束的介质的流量。
优选的是,如果测量的温度低于第一温度,则中央控制器自动减少调节阀的开度,如果测量的温度高于第二温度,则中央控制器自动增加调节阀的开度,其中第二温度大于第一温度。
优选的是,所述蓄热介质是中温盐基材料,所述中温盐基材料由以下成分组成:KNO3、NaNO3、NaNO2、CaNO3、KNO2,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33.34%KNO3、20.21%NaNO3、32.35%NaNO2、7.14%CaNO3,其余为KNO2。
与现有相比较,本发明蓄热式换热器具有如下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能源与环境研究院,未经山东省能源与环境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54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硬件的功率因素校正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锌空气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