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5033.8 | 申请日: | 2014-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422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8 |
发明(设计)人: | 下山浩;永野弘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L5/16 | 分类号: | G01L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 | 代理人: | 宋亮,姜盛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反作用力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其能够检测对固定在轮毂上的车轮作用的反作用力,该轮毂经由轮毂轴承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
背景技术
近几年,在汽车中,为了进行其控制而需要各种信息,因此,提出了在轮毂上设置传感器装置的方案,该轮毂固定车轮,经由轮毂轴承可旋转地被支撑(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传感器装置,在固定在车体侧的车体侧轨道部件的凸缘部上设置的轴向通孔内,设置检测对车轮作用的反作用力的载荷传感器,在载荷传感器和轴向通孔的内表面之间设置垫片部件,在载荷传感器和轴向通孔的外表面之间设置传感器按压部件,通过变更垫片部件的厚度,能够调整载荷传感器的预压。
该现有的设置有传感器的轮毂,在车体侧轨道部件的内侧,经由滚珠(转动体)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内圈,在内圈的内侧插入内轴。在内轴的另一端部设置凸缘部,在凸缘部上固定车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26683号公报
该现有的设置有传感器的轮毂的内圈,通过在内轴的前端部螺合的螺母进行固定,但如果螺母松弛,则夹在车体侧轨道部件和内圈之间的滚珠(转动体)的游隙增大。因此,有可能导致利用载荷传感器进行的车轮反作用力的检测精度下降。另外,在由于时效老化而由内圈、滚珠、车体侧轨道部件构成的轴承的刚性下降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导致利用载荷传感器进行的车轮反作用力的检测精度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其在设置于轮毂的轴承的滚珠的游隙增大、或者轴承的刚性下降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车轮反作用力的检测精度下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装部,其固定在悬架装置上;轮毂,其固定车轮,并且相对于安装部可围绕车轮的车轴旋转地被支撑;感受体,其配置在轮毂的内侧,并且具有与车轴大致同轴配置的筒状部,该筒状部的一端部固定在安装部上,筒状部的另一端部经由轮毂轴承与轮毂连接;以及分力检测单元,其设置在感受体的筒状部上,检测对车轮作用的分力,在轮毂轴承的与感受体侧接触的内圈、和与轮毂侧接触的外圈中,外圈设置为相对于内圈在车轴的轴向上可自由调整位置。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轮毂轴承的外圈设置在轮毂的内侧,并且可移动地嵌合在安装凹部中,该安装凹部与车轴大致同轴地设置,轮毂在与车轮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轴承按压部件,该轴承按压部件与该端部的外周螺合,相对于嵌合在安装凹部中的轮毂轴承可接近且可远离,在轴承按压部件上,设置有按压突起部,其超过轮毂的端部而向安装凹部侧延伸,并向轮毂轴承的外圈侧凸出。
发明的效果
如上述说明,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由于具有上述特征,因此,能够提供下述的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即,在设置于轮毂的轴承的滚珠的游隙增大、或者轴承的刚性下降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车轮反作用力的检测精度下降。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的剖视图。
图2示出轮毂,图(a)是轮毂的侧视图,图(b)示出相当于图(a)的Ⅱ-Ⅱ箭头方向的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3示出图2(b)的局部剖面的放大图。
标号的说明
1 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
3 车轮
5 车轴
10 轮毂
13d 安装凹部
14 轴承按压部件
14c 按压凸起部
50 分力检测装置(分力检测单元)
51 感受体
51a 圆筒部(筒状部)
60 安装部
70 悬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3,对使用本发明的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将本发明应用至轮毂的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此外,在汽车等车辆中,轮毂固定在立柱(壳体)上,并且,可自由旋转地支撑由轮胎及轮辋构成的车轮,该立柱(壳体)被支撑在相对于车体摆动的悬架臂的前端部。
如图1(剖视图)所示,车轮反作用力检测装置1构成为,具有:轮毂10;轮毂轴承30,其设置在轮毂10内;感应部40,其配置在轮毂轴承30的内侧;以及分力检测装置50,其检测对车轮3作用的分力。首先,说明轮毂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503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