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热换热器及其烟气入口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84980.5 | 申请日: | 2014-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40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程林;杜文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能源与环境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F23J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013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热 换热器 及其 烟气 入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水泥生产过程余热利用的蓄热式换热器,属于F28d的换热器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城市大气质量日益恶化的问题也越发突出,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的问题迫在眉睫。在常见的热能动力领域中,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烟气的排烟温度过高,即浪费了大量能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水泥行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水泥行业余热发电系统可对尾气余热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是相关余热具有间歇性,品质差等特点,使得发电系统的效率低,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应用蓄热材料可以使各个行业生产过程中不连续蒸汽变为连续蒸汽,有利于提高余热发电系统的效率。例如,在国内现有铜冶炼工艺中,熔炼转炉产生大量富裕蒸汽,但因负荷波动大,大部直接对空排放,造成大量能源浪费,通过增设蓄热器,可使其变为汽轮机稳定补汽源,充分利用了铜冶炼工艺余热,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现有余热利用行业中的蓄热器,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例如,喷淋式、光管、针翅管、肋片管、热管等,也可以利用板式换热器实现蓄热和放热过程。但是存在的问题是,蓄热和放热系统结构复杂,蓄热和放热用换热器体积大,成本高等,因此针对蓄热过程用换热设备的改进是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水泥行业余热利用的蓄热设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蓄热式换热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泥生产过程余热利用的蓄热式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高温烟气进口、高温烟气出口、低温工质入口、低温工质出口和壳体,所述换热器壳体内设置多块蓄热材料,所述多块蓄热材料堆叠在一起,每块蓄热材料中设置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交叉设置,所述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分别穿过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的外径分别等于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的直径;所述第一管束用于流通水泥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烟气,第二管束用于流通低温工质;所述烟气从高温烟气入口进入,经过第一管束,然后从高温烟气出口排出,低温工质从低温工质入口进入,经过第二管束,然后从低温工质出口排出;沿着烟气的流动方向上设置多个隔板,将第一孔分为多个独立的通道;沿着壳体竖向的中线向壳体两侧,隔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一种水泥生产过程余热利用的蓄热式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高温烟气进口、高温烟气出口、低温工质入口、低温工质出口和壳体,所述换热器壳体内设置多块蓄热材料,所述多块蓄热材料堆叠在一起,每块蓄热材料中设置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交叉设置,所述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分别穿过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的外径分别等于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的直径;所述第一管束用于流通水泥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烟气,第二管束用于流通低温工质;所述烟气从高温烟气入口进入,经过第一管束,然后从高温烟气出口排出,低温工质从低温工质入口进入,经过第二管束,然后从低温工质出口排出;低温工质管束在垂直于烟气的流动方向上为并联结构,沿着烟气流动的方向上,低温工质管束的管径不断的减少。
一种水泥生产过程余热利用的蓄热式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高温烟气进口、高温烟气出口、低温工质入口、低温工质出口和壳体,所述换热器壳体内设置多块蓄热材料,所述多块蓄热材料堆叠在一起,每块蓄热材料中设置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交叉设置,所述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分别穿过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第一管束和第二管束的外径分别等于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的直径;所述第一管束用于流通水泥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烟气,第二管束用于流通低温工质;所述烟气从高温烟气入口进入,经过第一管束,然后从高温烟气出口排出,低温工质从低温工质入口进入,经过第二管束,然后从低温工质出口排出;所述每一块蓄热材料为矩形结构,在每块蓄热材料中设置两排第一孔和一排第二孔,第二孔位于两排第一孔的中间,两排第一孔的中心线与中间第二孔的中心线的距离相同,第一孔和第二孔之间构成90°设置,同一排第一孔中的相邻两个孔的圆心之间的距离为L3,所述L3与第一孔直径D1之间的关系满足:1.5<L3/D1<2.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能源与环境研究院,未经山东省能源与环境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498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可调节的拉曼探头
- 下一篇:灯具组装一体机及灯具一体组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