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陶瓷制品烧制用液化气氧化焰窑炉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184446.4 | 申请日: | 2014-05-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3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 发明(设计)人: | 卢群山;卢涛;张茜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卢群山 |
| 主分类号: | F27B17/00 | 分类号: | F27B17/00;F27D7/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 34117 | 代理人: | 鞠翔 |
| 地址: | 236503 安徽省阜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制品 烧制 液化气 氧化 焰窑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陶艺制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陶瓷制品烧制用液化气氧化焰窑炉。
背景技术
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时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的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
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由于传承年代久远,技术不断更新,加上历经朝代更迭,不同民族性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
随着朝代及制陶技术的演进,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的价值,同时因为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及不同的型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改变。由于现代对于化工原料知识的进步,与釉烧技术的发展,加上工业化后机器的制造与发明,陶艺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由于有些陶艺品的原料是高岭土,烧制时要用高温烧制,要采用高温窑炉(1200-1400℃),窑炉的设置烧制方法是还原焰,但对于低温陶,其是不适用的,烧制方法是要使用氧化焰,需要对窑炉进行改造。
如本人在先申请的专利(CN202709726U)公开了一种烧制陶艺制品用液化气窑炉,在窑炉内两侧设有凸起的曲风线,在产品烧制架两侧设有凹陷的曲风线,凸起的曲风线能够卡和在凹陷的曲风线内,目的是使窑炉内部密封性达到氧化焰的要求;但这种结构设计也导致炉体外部气体无法进入窑内,造成窑内上下温度不均衡。鉴于此,提出本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高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提高成品率的陶瓷制品烧制用液化气氧化焰窑炉。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陶瓷制品烧制用液化气氧化焰窑炉,包括一外框架,在所述外框架内设有炉体,所述炉体通过一窑炉门能够将炉体关闭,在所述炉体内底部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滑轨,该滑轨用于支撑烧制架,方便烧制架的进出,所述支撑架上部与炉体内侧壁底部之间设有角钢件,所述角钢件凸向炉体中间,在所述角钢件与炉体内壁之间设有台阶状曲风线密封槽,通过设置多层曲风线密封槽可以避免炉体外部气体无法进入窑内,在所述炉体顶部设有顶部排气孔,使炉体内上下温度均匀,不大于5℃,烧制温度提高至980℃,能使产品率提高到97%以上,釉面与底层化妆土结晶,达到永不脱釉,还原气氛,色彩艳丽的艺术效果。
所述顶部排气孔设有两个,呈竖向设置在炉体顶部,通过底部的曲风线密封槽与顶部排气孔的配合,使得炉体内部空气得以上下流动,促使炉体内上下温度达到平衡;同时也能够排出湿气;
所述炉体后壁底部设有两个底部排气孔,所述底部排气孔通向炉体后部,且所述底部排气孔呈曲线形结构设计。
所述窑炉门上设有一观察孔,该观察孔与炉体内部相通,除了具有观察功能以外,还具有通风排气作用,与底部排气孔向配合,达到炉体内空气的水平方向流动,有助于炉体内温度的平衡,提高成品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在液化气窑炉中设置曲风线和排气孔,使炉体内部空气能够与外部空气流通,使窑炉内部温度上下平衡,提高了成品率,降低烧制时间,且这种方式的烧制还可以确保瓷器永不脱釉,保存时间长,艺术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窑炉门关闭状图;
图3为本发明底部仰视图;
图4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卢群山,未经卢群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44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冷式感应加热线圈
- 下一篇:一种集成测试工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