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氮化物发光二极管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410183738.6 | 申请日: | 2014-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5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蓝永凌;张家宏;卓昌正;林兓兓;谢翔麟;谢祥彬;徐志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33/22 | 分类号: | H01L33/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物 发光二极管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氮化物半导体光电器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改善p型接触层结构的氮化物半导体光电器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发光二极管(LED)组件着重于亮度提升,期望能应用于照明领域,以发挥节能减碳的功效。一般来说,LED组件包括:具有在蓝宝石衬底上形成氮化物缓冲层,由Si掺杂GaN的n型接触层,由具有InGaN的多层量子井结构(MQW:Multi-Quantμm-Well)活性层,由Mg掺杂的AlGaN电子阻挡层,由Mg掺杂的p型氮化物接触层依次堆叠而成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较高亮度的半导体组件特性。
随着氮化物半导体组件应用扩大,除了具有高亮度外,降低组件操作电压与提高静电耐压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为了提供较低的组件操作电压与提高静电耐压,本发明的氮化物半导体组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掺杂锥状接触层作为p型接触层,以降低电极与p型层之间的接触电阻,此高掺杂锥状接触层与电极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以提高组件特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上述p型层包括第一p型层和第二p型层,其中第二p型层生长于第一p型层上。进一步地,第二p型层从下至上包括平坦接触层和锥状接触层,其锥状接触层为高掺杂锥状部,呈不连续成长。
优选地,第二p型层掺杂浓度较第一p型层高。
优选地,第一p型层掺杂浓度为1×1018/cm3~5×1019/cm3。
优选地,第二p型层掺杂浓度大于5×1019/cm3,不超过5×1021/cm3。
优选地,高掺杂锥状接触层的膜厚小于或等于200?,以使正向电压不上升。
优选地,为了得到良好的p型导电性,高掺杂锥状接触层其掺杂元素最好为Mg。
优选地,高掺杂锥状接触层的锥型直径(a),即横向尺寸介于0.1μm与2μm之间。
优选地,高掺杂锥状接触层的锥型高度(b),即纵向尺寸介于0.1nm与10nm之间。
优选地,高掺杂锥状接触层的覆盖率为5%至100%,即其占所述第二p型层之平坦接触层的面积比例。
优选地,锥状接触层的部分顶端为平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附图数据是描述概要,不是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之氮化物发光二极管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之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20×20μm之2D分析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之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20×20μm之3D分析图。
图中标示
1.衬底;2.缓冲层;3.n型层;4.应力释放层;5.多量子阱有源区(活性层);61.第一p型层;62.第二p型层;62a. 平坦接触层;62b. 锥状接触层;a. 锥型直径;b. 锥型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请参看附图1,在衬底1上生长缓冲层2,然后在缓冲层2上生长n型层3,再在n型层3上生长应力释放层4,接着在应力释放层4上生长多量子阱有源区5,然后在多量子阱有源区5上生长第一p型层61,第二p型层62生长于第一p型层61上,其中第二p型层62从下至上包括平坦接触层62a和锥状接触层62b。
具体来说,衬底1材质可选用氧化铝单晶(Sapphire)或SiC(6H-SiC或4H-SiC) 或Si或GaAs 或GaN等,晶格常数(lattice constant)接近于氮化物半导体的单晶氧化物也包含其中,优选使用Sapphir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三安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37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垂直输送的滚轮装置
- 下一篇:用于太阳能电池组件清洗设备的伸缩臂